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0-10-10 10:15

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做好小麦冬季病虫害防治,对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小麦病虫害初始菌源基数和地下害虫等种群数,确保全年小麦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纹枯病、红蜘蛛、蚜虫、赤霉病、吸浆虫等病虫害是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生物灾害。抓好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对于确保埇桥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十分重大。

“小麦用药很简单,四五地下害虫治,四一五把草除,四二八蛹期吸浆虫,五月八麦穗抽,乐果、粉锈宁配上硫酸二氢钾,虫、病、壮粒全有效。五月二十最重要,乐果、粉锈宁治一遍。”

麦蜘蛛

偶发成灾,往往措手不及:小麦产区常见的麦蜘蛛主要有两种: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麦长腿蜘蛛喜温暖、干燥,多分布于平原、丘陵、山区、干旱麦田,一般春旱少雨年份易于猖獗成灾。一般发生在后期高温天气情况下。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晾的麦地。一般发生在前期天气凉爽情况下。很多农民对最佳防治时间及用药把握不准,效果不理想。近两年气候原因发生轻,但红蜘蛛属气候性偶发害螨,不能掉以轻心。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⑴麦收后深耕灭茬,可大量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的虫口密度;⑵适时灌溉,同时振动麦株,可有效地减少麦蜘蛛的种群数量。

⒉药剂防治

在点片发生期,选用15%哒螨酮或5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73%克螨特(炔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倍液,以阿维菌素与其它药剂半量混配喷施效果好。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前后在麦蜘蛛为害最盛时喷施。后期高温天气情况下于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喷药。

(三)小麦吸浆虫

经过近几年的防治,从发生面积和发生数量上,呈逐年递减发展。2009年,我市小麦吸浆虫大发生,许多地块只有200—300斤的产量。

防治方法

1、中蛹期防治为主:

中蛹期防治方法:小麦吸浆虫主要防治适期为4月27日—4月30日,此时正是防治吸浆虫的最佳时期。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1公斤,配制成25-30公斤毒(沙)土,顺麦垄均匀撒施地表,撒毒土后浇水可提高药效。2、小麦吸浆虫成虫、小麦白粉病“一喷多防”技术

最佳时期为5月7日—9日,每亩用40%海利乐果乳油50克,加入77%沙隆达敌敌畏乳油20—25克,再加入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磷酸二氢钾50克,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

(四)麦蚜

麦蚜是常发虫害,一年发生10余代,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下,最为适宜,也就是中温低湿麦蚜猖獗的主要条件。

防治方法

1.防治指标。抽穗期百株平均蚜量500~800头,麦田天敌单位与麦蚜比超过200∶1时(指麦蚜超过200头)即应进行防治。

2.生物防治。选用对天敌具有保护作用的药剂,如选用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400倍液,或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个/ml)250倍液、50%辟蚜雾(抗蚜威)1500倍液喷雾。同时,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蜘蛛等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

3.化学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50%毒死蜱乳油、或3%啶虫脒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70%吡虫啉3000倍液,或50%杀螟松(硫代磷酸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或用50%毒死蜱乳油、3%啶虫脒2000倍喷雾。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在5月10日前喷施效果好,最好与低毒有机磷药剂合理半量复配喷施,可保持10天的药效期。以上药剂相互复配或与敌敌畏复配使用更好。

(五)赤霉病

1、主要症状: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由多种半知菌亚门真菌浸染。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以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到症状,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不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同一品种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

2、分布区域:病菌除在小麦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越冬。在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越冬。在北方冬麦区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我省主要分布于中南部麦区。(病粒率达到4%不能食用,也不让做饲料,必须清除病粒才能食用,因为赤霉毒素为致癌毒素。所以防治该病要站在保护人体健康的高度)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在我省,河南温麦系列感病重。

(2)喷药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前后预防穗腐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到降雨、多雾、阴天或良好的湿度条件,利于赤霉病菌浸染传播,要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500液喷雾。威远黑星必克(烯唑醇+代森锰锌)好药(粮、菜、油、果均可用)。但烯唑醇的比例要增加。

(六)小麦白粉病

常发病害,目前没有免疫品种,但品种间差异较大。一般高水肥、高密度田往往发生重。

防治方法

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当小麦白粉病病株率3~5%时,或小麦抽穗期病叶率达10%以上时,立即喷药防治。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氟硅唑)乳油5000倍夜,或金海(25%戊唑醇)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七)锈病(条锈、叶锈、杆锈)

对3种锈病症状简单区别方法是: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褐斑。

药剂防治(关键):①拌种:用种子重量0.2%戊唑醇(金海、立克秀)拌种,或3%苯醚甲环唑250~300ml对水500ml、或2.5%咯菌腈100~200ml,对水500ml,拌麦种50公斤。以上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也可用种子重量0.02%(有效成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公斤,要严格掌握适宜的剂量,防止药害发生;②喷药: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锈特(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普治与挑治相结合。特别是条锈病,要“见一点治一片,见一片治一面”,坚决控制蔓延。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喷施

(八)根腐病

1、发生与分布:主要是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感病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也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各地均有发生。一般过早或过晚播种、田间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地下害虫危害,旱茬、瘠薄田,或遭受不良环境影响,均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该病。麦苗受冻易诱发病;抽穗后遇高温多雨或多雾天气导致叶片早枯;开花期以后遇持续高温多湿天气穗腐重,种子感病率高。根腐病往往和纹枯病、叶枯病等交织发生,加重对小麦的危害。有些发病田块可造成减产20%~30%,甚至更高。

2、防治方法:(1)药剂拌种:参照“锈病药剂拌种”技术。或用种子重量0.2%的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井冈霉素等拌种。(2)喷药防治:小麦根腐病易防难治,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株后及时用药治疗。发病初期,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5%井冈霉素水剂10克加水40公斤喷雾防治,隔7~10天再喷一次。喷药应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或者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亩用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50毫升+叶面肥(迦姆5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小麦开花初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100克加水喷雾,也可选用敌力脱(丙环唑),或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烯唑醇半量复配喷雾防治,控制叶部病害发展或防止黑胚粒形成。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