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策略

2020-10-26 00:19

豇豆是喜温蔬菜,其种植面积较为广泛,且是经济效益较高的冬种瓜菜之一。由于农户安全生产意识相对薄弱等因素,给豇豆安全生产问题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针对豇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豇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供农户们参考。

1、豇豆根腐病

①发生与为害土壤潮湿、雨后积水、连作地、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地块发病重。此外,酸性土壤、偏施氮肥、肥料不足、使用未充分腐熟或带菌有机肥、带菌种子、线虫取食后造成的伤口均利于该病的发生。2014年,海南豇豆栽培季节遭遇阴雨天气影响,该病普遍发生,成为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且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不大。主要表现为处于苗期植株受害后根系腐烂或坏死,易拔起,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

②防治方法增施有机肥、高畦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可大大减轻豇豆根腐病的发生。该病为土传病害,一定要提前灌药预防,在发病后用药效果较差。可用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与54.5%?f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复配药剂,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株灌50~150g,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

2、豇豆病毒病

①发生与为害田间发病后主要通过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在高温少雨季节,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严重,容易发生。该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表现为明显花叶或花叶畸形,发病初期新叶上显现轻型斑驳和花叶,后发展为全株,上位叶呈花叶、皱缩、疱斑,并生褪绿脉带,扭曲畸形,严重时植株矮缩,叶片变小或丛生。

②防治方法注意防治蚜虫,通过覆盖防虫网、银灰色地膜,悬挂诱虫灯、黄板,可以降低蚜虫对豇豆为害。一般当苗期虫口密度达到2头/株,现蕾前期达10头/株,现蕾开花期达20头/株时,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啶虫脒水乳剂4000倍液或0.6%苦参碱水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防治病毒病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0.04%芸薹素内酯水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3~4次。

3、豇豆锈病

①发生与为害豇豆生长中后期较苗期更易感病。前期施用氮肥过多,造成田间郁闭,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密度过大等发病重。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成熟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严重时病叶黄褐色、干枯早落,植株早衰;染病叶片初期背面产生黄色小斑点,渐变为褐色,近圆形,隆起呈小脓包状,后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并可形成1~3圈次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近圆形斑枯。

②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研究表明,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氨基寡糖素配合少量的常规化学药剂能更好地控制豇豆锈病的发生,有效地提高豇豆产量。

4、豇豆轮纹病

①发生与为害天气高温高湿,种植密度大,通风条件差及连作低洼地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茎及豆荚,叶片初生浓紫色小斑,后扩大为近圆形褐斑,斑面具明显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但量少,远不及豇豆煤霉病浓密、明显;茎部初生浓褐色不规则条斑,后绕茎扩展,致茎枯死;豆荚发病时病斑紫褐色,具轮纹。王爽等[6]调查结果显示,设施栽培中,高温高湿等环境条件下,该病普遍发生。

②防治方法适时疏叶,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防治。

5、豇豆炭疽病

①发生与为害多雨、雾大、种植过密、土壤黏重、发病重;温度17℃,相对湿度饱和利于发病;气温高于27℃,相对湿度低,少发病;低于13℃,病情停止发展。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茎蔓和豆荚都可被害,初为圆形褐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褐色;豆荚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深褐色,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黏稠物;轻者生长停滞,重者植株死亡。

②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播前用55℃温水浸种10min或50℃温水浸种30min进行消毒处理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发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