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翅小卷叶蛾是荸荠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常导致荸荠茎秆绿色变淡、易折断、枯心苗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荸荠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供大家参考。
1、简易识别
成虫属于小型蛾子,体长5.5毫米左右,前翅灰褐色,有褐色不明显斑块,翅中部及顶角下方各有1块楔形斑,前缘有许多白色钩状纹。卵呈扁平的椭圆形,初产时卵乳白色,后变深黄色,孵化时可见黑色小点。老熟幼虫体长11毫米,头部褐色,胸部黄白色,胸部到腹部前几节背面有1条褐色短线,腹部每节都有4个褐色小点,背线深绿色,气门基线淡黄绿色。蛹体长7毫米,前期绿色,后期褐色,触角、中足均长达第三腹节,前翅芽、后足达第四腹节,第三至第八腹节背面前缘有1排小刻点。
2、生活习性
①成虫。不为害荸荠植株,有较强的趋光性,高温闷热的夜晚扑灯量会增多。白天停息在植株基部,飞行能力较弱,晚上是交尾产卵活动高峰期;产卵有趋嫩绿习性,卵大多产在距地面24~70厘米的荸荠茎秆上。卵块排列成1~2列,每个卵块有卵4~5粒。卵期4~11天。
②幼虫。有吐丝习性,可随风飘移扩散至其他植株上。大多从离水面1.5~3厘米的茎秆上入侵为害,从中部侵入的可使植株折断,蛀孔外留有虫粪。幼虫分4龄,3龄后开始转株为害,1头幼虫通常能为害4~7株荸荠植株,常造成枯心苗。幼虫期18~26天。老熟幼虫在化蛹前转移到健株上咬好羽化孔,在茎秆内吐丝作茧化蛹,化蛹部位随水层的高度而变化,羽化孔一般距植株根基部2~3.5厘米。蛹期5~6天。
3、发生规律
在江苏1年可发生5代,以3龄幼虫在席草留种田、荸荠残茬和莎草科杂草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温度在12℃左右时,越冬幼虫从越冬株转移到健株上化蛹,中下旬田间可见到蛾,并且4~10月均能见到成虫。以第二、第三代幼虫发生数量多、为害重,发生时间分别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有时第四代幼虫为害也较严重。由于尖翅小卷叶蛾寄主较多,并且对席草有偏食习性,所以在席草与荸荠混栽地区,往往发生量大、为害重,在水稻种植区发生则较轻。田边莎草科杂草多的,越冬基数大,次年发生多且重。越冬幼虫在湿度较大的田块越冬死亡率低,干燥田块则高。
4、防控措施
因尖翅小卷叶蛾具有发生为害期长、钻蛀转移为害等特点,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有许多不便之处,故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明显防效。
①清洁田园。荸荠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残株枯茎,集中烧毁或沤肥,消灭越冬虫源。翌春在越冬虫羽化前铲除田边莎草可压低越冬虫数量。在各代幼虫发生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破坏各代产卵场所,有利于压低发生量和减少越冬基数。
②深水灭蛹。利用该虫化蛹部位随水层变动的特性,在各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前田间只保持湿润或浅水层,以诱其降低化蛹部位,然后再灌水至7~10厘米深,保持5~7天可将蛹杀死。此做法可有效压低各代虫口基数,减轻其为害。
③灯光诱杀。利用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在田间点灯诱蛾进行灭杀。
④合理施肥。施足腐熟有机肥做基肥,有针对性地增施磷、钾肥,避免荸荠茎秆过于嫩绿贪青而引来该虫产卵,加重为害。
⑤药剂防治。在防治策略上,应狠治第二、第三代幼虫,防治时间掌握在卵块孵化高峰期前1~2天,也就是在低龄幼虫钻蛀荸荠前施药。药剂应选用兼具内吸性和触杀性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有: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药一定要喷得均匀、周到,使荸荠茎秆能充分接触和吸收到药液,如在药液中添加适量的洗衣粉,则有利于提高药液黏着性,对提高防治效果有很大帮助。注意各种药剂要交替使用,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