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症状
韭菜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发病主要有3种症状,即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叶片发病时以下部叶受害较重。发病初期,白点型在叶片正反面产生白色或淡灰色小斑点。先由叶片向下发展,随着病情发展,病斑扩大为梭形或椭圆形。潮湿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褐色稀疏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使病叶干枯。干尖型多从采收韭菜的刀口处开始腐烂,也出现在中下部叶片的叶尖。病叶的叶尖初呈水浸状,后变为淡绿色至淡灰褐色,并向基部扩展,病部呈半圆形或“V”字形,后期也生有灰色霉层,也有的直接引起干尖,干尖上着生灰色至灰绿色霉层。湿腐型症状多发生在采收后的植株上。湿度大时易发病,叶片呈水浸状,变深绿色,湿腐霉烂,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有霉烂气味。
韭菜灰霉病发生规律
真菌中的半知菌属灰葡萄孢菌会引起韭菜灰霉病。病菌主要随灌溉、气流及其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以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夏。越夏菌核在当年秋末冬初韭菜扣棚后,开始萌发菌丝,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梗和他孢子,从韭菜割口进入,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而后若棚内温、湿度适宜,则进行再侵染。病菌生长温度如果高于30℃或低于15℃,会影响病菌的生长,因此,30℃为病菌能承受的温度,15℃为病菌能承受的最低温度。25℃一27℃是病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病菌产生的菌核最多,因此,春末、夏初气温升高病菌的菌核在土中越夏。
韭菜灰霉病发病原因
1.品种当地主要地方品种有黄韭1号、太空翠绿、韭王和黄韭2号等笔者根据近3年的田间调查,镇宁县种植的韭王和黄韭2号、地方品种较抗病,而太空翠绿和黄韭1号较感病。
2.菌源丰富种植韭菜时间长,品种单一,加上农户轮作意识淡薄,土壤中残留的灰霉病病菌多,病菌繁殖快,这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3.施肥氮磷钾肥不足,特别是磷、钾肥料用量不足,降低了韭菜的抗病能力。
4.栽培管理灰霉病的发生与田间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地势低洼、开沟浅、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土壤瘠薄或板结缺氧,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过分密植的植株,叶片旺长,氮肥施用过多,引起植株徒长,有利于发病;连作田块,尤其是与豆类连作的田块,发病重;若遇十旱。又采取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湿度过大,易发病;如遇降温,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5.软化物件带菌由于种植时间长,农户生产韭黄的软化物件使用次数多,且未经过消毒杀菌再次使用,直接带菌侵染,引起发病。
韭菜灰霉病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的抗病品种是预防和减轻灰霉病危害的根本保证。克霉1号、中韭2号、铁苗、黄苗等品种比较抗病。
2)轮作倒茬。实行轮作倒茬是减轻灰霉病危害的有效途径,和葱、蒜等百合科以外的十字花科、葫芦科蔬菜及其他农作物轮作,能大大压低菌源量,减轻灰霉病对韭菜的危害。一般定植后3年就必须轮作倒茬。
3)培育壮苗。施足底肥、及时追肥浇水、养好根是培育壮苗、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灰霉病危害的关键。定植前,每亩地施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kg、复合肥50kg。生长期间及时追施氮、磷、钾肥,但要严格控制氮肥使用量。合理浇水,尽量不要大水漫灌,而要采用渗灌或滴灌。适当的养根可使植株生长健壮防止植株生长势下降。
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晒茬培土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彻底清园,每茬韭菜收获后。要将废弃的病老叶残体彻底清理出韭菜园,并进行集中深埋处理。
5)药剂防治。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措施,做到精细管理、科学选药用药。
1.初期防治发病初期,每667㎡可选用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10~120g、40%6霉胺悬浮剂30~45g、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80~9Og等药剂对水30~45kg喷雾,药剂交替使用,7d喷一次,连喷2~3次。
2.发病中后期防治每667㎡可用40%嘧霉胺悬浮剂30~45g、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80~90g、25%丙环唑乳油30mL、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5~6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g,对水30~45喷雾,3~5d喷一次。
3.发病后期防治每667㎡用75%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00g+25%丙环唑乳油15g对水75kg喷雾,3~5d喷一次。喷药时,重点喷到新叶、割口上及周围土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