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学名〕FusariumbulbigenumCke.etMass.Var.botatasWollenw.
〔寄主作物〕甘薯及其他旋花科植物。
〔病害诊断〕病苗根呈青肿状,导管变褐色,上部黄瘦。成株发病,病株矮小,茎基部膨肿,表面有青晕,剖视病部可见植株感病后维管束变褐色,从茎基部向上扩展可达二三十厘米长。病株除顶部少数叶片绿色外,其余叶片全部发黄,并从下部老叶陆续枯死脱落。后期病部皮层破裂,呈纤维状,表皮生粉红色霉状物。薯块发病,薯蒂部呈腐烂状,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变色部,在横切面呈黑褐色圆环状斑点。致病菌为甘薯镰孢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胞稍尖,末胞尖端稍弯曲,有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厚垣孢子褐色,球形。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也可以腐生状态在土壤中存活。病菌多由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栽苗的切口是最主要侵入部位,根部的伤口以及叶部伤痕也能侵入。病菌也能侵入生长不良的幼苗。病害可借病薯、病苗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主要靠土壤、流水、农具传播。土温27~30℃,土壤高湿有利于发病。降雨多,雨量大常使病害严重发生。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潮汕白、南京92、金山247、台城薯、南瑞苕、晋青9号、徐州18等。
(2)选用无病种薯,无病土育苗。
(3)栽植前薯苗用0.2%“401”抗菌剂浸苗10分钟消毒处理。
(4)施用充分腐熟粪肥。适量灌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5)重病地块与粮食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与水稻1年轮作就可收效。
(6)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7)发病初期可及时喷布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双效灵水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