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麦菜菌核病的发病症状。油麦菜菌核病发生于油麦菜的茎基部,病斑起初为褐色水渍状,逐渐发展到整个茎基部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大小为长4毫米,宽2毫米左右。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鼠粪样黑色颗粒状物。严重染病植株叶片变黄凋萎,致全株枯死。
油麦菜菌核病传播途径。它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也可混杂在种子中越冬,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潮湿土壤中病菌存活1年左右,干燥土壤存活3年以上,水中经1个月即腐烂死亡。菌核可不休眠,在吸足水分的情况下,5-20℃均可萌发,15℃最适。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进而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借气流、灌水传播蔓延。初侵染时,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衰老或局部坏死的组织侵入。当该菌获得更强的侵染能力后,通过接触,可由菌丝直接侵染附近健康植株的茎叶。在田间,由中心病株向四周扩散传播。此外,病菌还可通过易感染的杂草,如灰灰菜等,再传到蔬菜上。
油麦菜菌核病在栽培环境温度2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定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或连作地等病害易发生。保护地内发病较重。湿度低于70%,病害明显减轻。
如何预防油麦菜菌核病。1、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8%盐水浸种除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经处理过的种子须用清水洗净再播种。也可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拌种。2、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土壤消毒。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田间菌源。油麦菜菌核病重发区,利用春茬菜收获后的休闲期,每亩施石灰100公斤,加碎稻草500公斤,深翻25-30厘米,起高垄,灌大水盖地膜,处理30天左右,期间沟里始终装满水,可使土壤中菌核腐烂。温室利用春茬菜收获后休闲期密闭日光温室7~10天,对土传病害均有效果。3、定植前在苗床可喷洒40%新星乳油。4、适期定植。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带土定植,移栽密度不宜过高,提高盖膜质量,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大幅度减少初侵染机率。及时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深埋,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但在高温期要注意浇水降温,或推迟定植期避免高温为害。5、合理施肥。6、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灌。
油麦菜发生菌核病后怎么防治。发病初期,先清除病株、病叶,再选用50%速克灵粉剂50克兑水40~50千克喷雾,病害严重时,可酌情加大药量,喷药时间应选晴天午后3时或雨后转晴叶面不带露水时较好。也可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等药剂。保护地内可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用6.5%万霉灵粉尘剂和5%霜克粉尘剂(1:1混合),每亩用药2.5~3公斤;烟雾法可选用20%百•腐烟剂每亩一次用药250~300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