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水稻移栽之后的好坏,那水稻苗床应该怎样管理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苗床的管理方法吧。
水稻苗床管理方法
1、调控膜温。播种至立针前,苗床管理主要任务是促使出苗和全苗。早春播种时外界气温低,在温度管理上,以密封薄膜保温为主。播种后要经常检查,有无露种或露风,如有露种或露风,应及时覆土盖种和密封薄膜,出苗之前把膜内温度控制在30-32℃,出苗后到1.5叶期间,膜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5℃以内。揭膜后,如遇日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天气,苗床还应采取遮阴降温措施。
2、立针揭膜。早春播种覆膜,目的是增温保墒,促进早出苗、出齐苗。但是早揭膜,在气温低的地方,秧苗生长缓慢,甚至发生僵苗;晚揭膜,随着气温上升,膜内温度高,秧苗徒长、抗性差,第一叶节难分蘖。在一般情况下,揭膜最佳时间在播后5-7天,第一片完全叶展开前(呈针状,约2厘米左右)。在揭膜的当天,如果空气湿度大、气温偏低的阴雨天,应在上午揭膜;如果晴天,揭膜时间宜在傍晚前。
3、浇透揭膜水。在揭膜的同时,必须采取边揭膜、边浇水,而且浇透水。因为揭膜后秧苗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上升,而根部吸水往往供应不上,容易发生青枯死苗。所以及时浇透揭膜水,以补充揭膜后土壤水分的不足,使秧苗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4、补浇“断奶”水。秧苗2-3叶期,秧苗的忍耐力最差,卷叶至死亡的时间最短,对水分亏缺最敏感。这时期也是防治死苗,提高成苗率最关键时期。如果揭膜水不足,蒸发过多,墒情较差,必须及时补浇“断奶”水。
5、适度化控。未用壮秧剂处理土壤的秧床,特别是培育长龄大苗,分别在1叶1心和3叶1心期,喷洒250-300ppm多效唑溶液混合赛生海藻酸碘,以利促进分蘖,矮化秧苗。
6、3叶期后控水旱育。3叶期后,苗体较大,根系逐渐发达,一般不能随意浇水,应以控水旱育为主,防止水多徒长。如遇高温干旱,中午叶片萎蔫并“卷筒”,而且夜晚叶片不展开,必须及时在傍晚浇水。但水量不宜大,次数不能多。
7、浇透“送嫁水”。栽秧前一天傍晚,用1%尿素水溶液把送嫁水同送嫁肥一次施用。这次用水很讲究,既要适量,不能过多或过少;也要适时,不宜过早或过晚,达到拔秧不费劲,又尽可能的不破坏根系为目的。移栽后尽快喷施就苗海藻酸碘,促进根系愈合生长。
苗床管理要因时因地因天气而采取办法:
一、连续阴天
在连续阴天的环境里,苗床的温度不容易升上来,水分不容易散失,旱育秧的道理我说过多次了,这里不再重提了。大家可以查阅以前的文章。阴天要控制温度,特别是控制夜间的温度,不要低于8℃,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当夜间最低温度达到-3℃以下时,要采取增温措施,避免冻苗现象。
二、晴天管理
晴天管理的要点是温度不能过高,未出苗以28℃以内为宜;一叶一心以25-28℃为宜;二叶一心以22℃为宜。对于棚内的空气湿度没有确切的指标,以不见蒸汽为标准。有好多农民朋友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苗小不能通风,这是非常错误的,未出苗如果温度高了也要通风。
三、水分管理
这里说的水分管理就是指土壤水分管理,我一直强调少浇水,那么少浇水与多浇水的界限在哪里,这个大家不清楚,在这里我给大家说清楚如何判断苗床土中的水分。首先是看苗床土表面是否发白,如果发白,说明表面已经缺水了,但秧苗的根在下面,表面发白不用浇水。早上发现秧苗吐水的水珠变小,在中午前后,秧苗出现连片打绺现象,这时候才是要浇水的表现。但一栋大棚中不是所有的苗都同时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哪里干了,浇哪里。对于其它的不要浇。判断土壤水分多少的方法是抓一把床土,用力一攥,手中的土不成团,部分成了小团,这时土壤含水量约为30%左右;手中的土成团,手中有微凉的感觉,一米高松开手,自然下落,落地后散开,此时土壤含水量约为50-60%;手中的土成团,手心有水,一米高自然落下,落地不散,此时土壤含水量高于70%。我们要把土壤水分控制在50-60%之间。浇水的时候,看床土的表现,如果土薄,少浇,土厚要一次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