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地膜覆盖旱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7-12-27 19:38

一、水稻地膜覆盖旱管优点

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栽培有四大突出优点: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和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水稻地膜覆盖旱管,一方面可不受水源条件影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纯秋旱粮地区吃米难的问题,改善农村的食粮结构。二是有利于山区农民增产增收。山区推广地膜覆盖旱管水稻,与种植秋旱粮玉米、甘薯、大豆等相比,产量可大幅度提高,效益明显增加。三是有利于提高抗灾能力。水稻采取地膜覆盖旱管技术,既不怕旱(覆盖的地膜可起到蓄水保墒作用),又不怕涝,而且植株生长老健,根系发达活力强,病虫害轻,抗倒能力增强,整体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四是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比水稻常规栽培可节约用水80%以上。

二、地膜覆盖旱管水稻生育特性

1、植株变矮,节间数增加据试验,特优559水稻实行地膜覆盖旱管栽培后,植株高度105~110厘米,比常规栽培降低5厘米;伸长节间数6个,比常规栽培增加1个,基部节间长度明显缩短,表现出较强的抗倒能力。

2、前期分蘖快,够苗时间早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栽培,由于采用肥床旱育秧,秧苗素质好,移栽植伤轻,返青活棵快;前期肥料以基施为主,肥料利用率高;覆盖地膜保墒增温,有利于水稻早发早够苗,一般够苗期提前3~4天。生长中后期,因采取无水层湿润管理,无效分蘖消亡较快,成穗率稍低,一般成穗率在50%左右。

3、生育进程减缓,成熟期推迟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栽培,由于土壤长期处于干旱以及降雨时短期湿润状态,使水稻生长发育受到了影响,生育进程减缓,抽穗期比常规栽培一般推迟4~5天,灌浆速度减慢,灌浆时间延长,成熟期推迟7~10天。

4、穗数增加,粒数减少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栽培,前期发苗快,够苗早,高峰期群体大,成穗数增加。据试验,特优559实行地膜覆盖旱管栽培,成穗数一般为18万~20万穗,比常规栽培增加3万~4万穗;因长期采取无水层旱管,穗分化受到抑制,穗型明显减小,一般每穗总粒数130~140粒,比常规栽培减少40粒左右。

三、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地块选择有一定水源条件的山区、高亢地及地势低洼的旱作区作为地膜旱管水稻栽培地,不宜选土层浅、肥力差及盐碱重的地。

2、选用耐旱品种宜选用耐旱性好、分蘖能力强、生育期适中(140~150天)、高产潜力大的大穗型品种。目前生产上适宜旱管条件栽培的有特优559、汕优559杂交稻组合以及镇稻88等水稻品种。

3、培育旱育壮秧水稻地膜覆盖旱管,必须培育出适应性强的耐旱壮秧,以利于减轻移栽植伤,缩短返青活棵时间,促进大田分蘖够苗。因此,应采用肥床旱育方式育秧,培育出秧龄35天左右,苗高20~25厘米,单株带蘖3~4个的旱育壮秧。

4、控制群体起点从试验结果看,栽插密度过低,单株分蘖成穗偏多,会造成穗层不整齐,抽穗期过长,穗粒数明显减少,后期抗倒能力下降;栽插密度过大,不仅栽插时覆膜难度增大,而且由于群体起点高,中期群体难控制,亦不利于高产。因此,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群体起点,以利足穗多粒高产。特优559、汕优559、镇稻88等大穗型品种,适宜的栽插行株距为33厘米165厘米,每亩密度1万~12万穴,基本苗6万~8万。

5、科学覆膜化除在水稻移栽前或移栽后,选用超薄地膜对稻田进行全覆盖。地膜覆盖稻田,可起到蓄水保墒作用,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栽培,田间杂草较多、草相比较复杂,必须及时进行化除:对一般水旱生杂草可于覆膜前选用丁恶合剂化除;对香符子等杂草重的田块,可选用莎扑隆化除。

6、合理运筹肥水根据本地实践,水稻地膜覆盖旱管栽培,由于肥料利用率相应提高,因此氮肥施用量应适当控制,一般亩施纯氮量应控制在12.5公斤左右。其中基肥施用量占施肥总量的70%~80%,并应做到早施、深施、全层施,以防止高温肥害伤苗。另外,在基肥中还要注意增施硅肥。穗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20%~30%,重点是施好保花肥。在水分管理上,关键是浇好移栽活棵和抽穗扬花两次水;如有条件应尽量增加浇水次数,以确保获得更高的产量。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