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流胶的病因及症状

2018-03-16 21:44

1、黄瓜黑星病对植株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嫩茎、幼瓜、卷须危害严重,而对老叶和老瓜不敏感。生长点受害,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桩。叶片染病产生褪绿的近圆形病斑,后变为黄褐色,病斑干枯后会穿孔,边缘呈星纹状。茎蔓受害呈暗绿色水浸状稍凹陷病斑,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后流胶,潮湿条件下病部溃烂,可造成部分茎蔓萎蔫。瓜条染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胶状物,后变为琥珀色,凝结成块。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直至脱落。病斑最后呈疮痂状,形成畸形瓜。病瓜一般不腐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该病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是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通过气流传播再侵染。病组织和带菌种子是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对于一些离疫区距离较远的地区,带菌种子是唯一侵染源。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最适温度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植株郁闭、空气不流通的地块,重茬地或播种种子带病的地块发病重;棚顶、植株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

2、黄瓜疫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及瓜条,尤其以幼茎、嫩尖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呈暗褐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近圆形大斑,潮湿时病斑扩展很快,常造成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边缘为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干枯易破裂。茎受害病部呈水浸状,暗绿色腐烂、并明显缢缩,产生流胶,引起患部以上枝叶萎蔫、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如植株有几处节部发病,全株很快萎蔫干枯。瓜条受害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病斑,棚室内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较快,病部后期分泌乳白色流胶,渐变琥珀色,进而软化、软腐,表面长出白色霉,散发恶臭味。该病最适温度在25~30℃,在此条件下湿度大小是病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连阴雨,浇水过多,土质粘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连茬病重,露地夏秋高温多雨季节和保护地土壤水分高的地块发病重。

3、黄瓜蔓枯病危害茎、叶、瓜条。该病以接近根茎处的茎节为中心发病,浅褐色水浸状,组织软化后流胶,产生龟裂,后期病茎干枯,病斑纵裂成乱麻状,严重时整株凋零枯萎。叶片受害自叶缘向内发展成“V”字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干燥时易破碎。叶柄、瓜蔓或茎基部被害时,病斑呈油浸状,圆形至梭形,黄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树脂样胶状物。病害严重时茎节变黑,腐烂、折断。瓜条感病产生黄色褪绿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凹陷褐色,瓜条畸形弯曲,有时溢出,琥珀色流胶。蔓枯病的特点是所有病斑上均生有黑色小粒点。病菌最适温度在18~25℃,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病。连作地、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发病重。

4、黄瓜枯萎病又称蔓割病,植株萎蔫是枯萎病的主要症状。成株期,多在根瓜采收后发病,病株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萎蔫,叶色黄绿,起初植株白天萎蔫,早晚可恢复正常,病株茎基部、节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随着病情发展,茎基部表皮纵裂,常有褐色流胶,茎基部呈水浸状缢缩,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植株早晚不能复原,并很快枯死,切断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随着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土壤中病原菌量的多少是当年发病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重茬年份越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湿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根部积水,促使病害发生蔓延。高温是病害发生的有利条件,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7℃,土温24~30℃。氮肥过多以及酸性土壤不利于黄瓜生长而利于病菌活动,在PH4.5~6的土壤中枯萎病发生严重,地下害虫、根结线虫多的地块病害发生重。

5、黄瓜炭疽病黄瓜全生长期都可发生。幼苗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半圆形或圆形病斑,稍凹陷。成株期叶部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浸状,很快干枯呈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常常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生出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时病斑常穿孔。茎上病斑灰白色至深褐色,长圆形,稍凹陷。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褐色、圆形,稍凹陷,后期开裂,叶柄和瓜条上常出现琥珀色流胶,从病部弯曲或畸形,潮湿时病斑上生出粉红色的粘稠物。黄瓜嫩瓜条不易感病,多发生在大瓜或种瓜上。病菌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