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黄萎病症状及危害
水稻苗期受黄萎病危害后植株矮缩明显,叶短小,叶片和叶鞘呈黄化状,无花叶现象,病节呈嫩黄色,分蘖丛生。
水稻成株发病,先从心叶发黄,而后叶鞘黄化,最后全株褪色变黄,分蘖黄化矮缩,只有健株的一半高,并在分蘖上长出不定根。一般发病早的植株多枯死,发病迟的呈包茎穗,结实不良。
二、水稻黄萎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水稻黄萎病主要靠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等叶蝉传毒,但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病原主要在黑尾叶蝉体内和几种野生杂草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
病毒主要在黑尾叶蝉体内和几种野生杂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长江中下游稻区早稻染病后于7月中旬后显症。7月后孵化的叶蝉从早稻田病株上获毒,迁飞到双季晚稻上传毒,引致晚稻发病。越冬代若虫从晚稻病株上获取毒源后越冬。生产上生长后期染病的,减产较少。但染病稻茬长出的再生稻苗或再生稻仍可发病,成为侵染源。
三、水稻黄萎病防治方法
1、首选抗病品种、抗虫品种。如福建的赤块矮选,湖南的湘抗32、余赤231-8,台湾的台北131、台北130、农林49。对黑尾叶蝉具抗性的外引品种有IR28、CamPai30-12-15、Pankhari203等。
2、注意结合传毒介体昆虫4种叶蝉生活史预测调整播种和插秧时间,把易染病的苗期与叶蝉活动高峰期调整开。
3、必要时可在育秧期、返青分蘖期喷洒杀虫剂,用药种类参见黑尾叶蝉。
4、其他方法参见水稻黄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