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条件及防治

2018-07-28 12:44

小麦赤霉病原,产要是禾谷镰孢菌,其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病菌主要在玉米秸秆、根茬和小麦、甘薯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第2年形成子囊壳,以小麦抽穗前后为害最多,子囊孢子也逐渐成熟。抽穗到灌浆期,子囊孢子不断被释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主要由凋萎的花药经花丝侵入小穗,穗部发病,以开花期的1次侵染为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素在关。尤其是气候因素对病害的发生流行起着主导作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以齐穗后20天内最易感病,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此时期,气温在15℃以上,阴雨日多,病害就可能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小麦抽穗后15~20天内,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40%以下为轻发生年。

赤霉病的初侵染来源广泛,数量大,流行因素也复杂,病菌侵染寄主的时间与显症时期相距较长。因此,赤霉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在策略上应以抗病品种为主体,积极清除越冬菌源,在预测预报的指导下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以鲁麦14号、烟农15较抗赤霉病。

(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等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

(3)药剂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有效药剂是多菌灵。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8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667平方米100克,小麦抽穗扬花期若连续阴雨,抢在雨前喷雾,雨日天数长时,可隔5~7天再喷1次。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