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2018-08-19 09:23

玉米是吉林省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在较大。由于玉米病害的危害,年产量损失10—15%,大发生时达30—4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已成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限制因素。洮南市这些年,种植玉米的农户越来越多,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以下玉米常见病害,仅供大家参考:

一、玉米大斑病

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轮作,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翻埋病残株,消灭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玉米抗病性。

4.喷药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常用药剂:多菌灵敌菌灵代森锰锌克瘟散

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发生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最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不一样,一般长1-5mm,宽1-2mm,大小不等;病斑中央苍白色,呈半透明状,周围有褐色环带,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多个病斑相连形成大斑,叶片的前半部或叶缘坏死;病斑在叶片上呈不明显的分节状发生。潮湿的情况下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1、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田间发病率10%时应立即喷药防治。主要使用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50%速克灵WP500倍液等;喷药防治效果在78%--95%。

三、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苗期侵染的系统病害。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这是与瘤黑粉病的主要区别。

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壤、混入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源,以土壤带菌为主。多发生在玉米3叶期以前,苗期侵染,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浸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浸染幼苗。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地块,减少初浸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③精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早发芽,早出苗,减少发病。④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