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黄麻的营养期长,麻株营养体的积累也较多,从而促进株高、茎粗、秆硬、皮厚。根据浙江省许多亩产250千克纤维的生产单位调查,粤圆5号黄麻的生长期要达到150天以上,才能获得高产。杭州市江干区58亩高产黄麻,全部是采用育苗移栽争取成为早麻地,这充分说明,力争多种早麻是实现高产的重要环节。
在浙江省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播种黄麻,力争不过立夏。福建省和江西省南部麻区以在谷雨前后为好。广东省麻区还可以提早到春分开始播种,有前作的冬薯田,可安排在清明播种。在黄麻适期播种期间,我国多数产区常有寒流出现,因此要根据当地天气变化抓冷尾暖头”抢晴播种。黄麻的播种量由种子的发芽率和播种期决定,发芽率在70%以上的种子,在浙江每亩用种1.5~2千克,广东省每亩0.5-1千克,湖南省每亩1~1.5千克,发芽率低和早播的还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播种迟的可适当减少播种量。
圆果种种子比长果种要大,播种量应略大于长果种。目前有的地方播种量太少,基本苗数不足,不能保证均匀留苗;播种量太多,出苗过密,造成堆子苗,易形成高脚苗。黄麻的播种要求做到边开沟、边播种、边覆盖,力求落籽均匀,薄土匀盖,面无浮籽。在沙质土壤播种后,还要镇压,保住墒情。有的麻区采用育苗移栽,这是争取早麻的一种好方法,效果很好。育苗时,苗床要精细整地,施足底肥,精细管理,培育壮苗。
移栽前要开好移栽沟,灌水浸畦3~4天,淹死杂草与地下害虫,之后将水排出,做到畦面无水,畦沟有水,移栽麻苗不要太深,栽后灌水,3天内保持土壤湿润,促苗成活。麻区农民针对黄麻种子细小,顶土力弱,成长的麻株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吸肥力强的特性,很讲究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细、平、伏”的标准。深是指耕层深厚,有利于主根深扎和侧根扩展,细、伏”是指土壤细碎均匀,疏松伏实,以利种子吸湿发芽,平”是指土面平整,避免积水。
在土质粘重的麻区,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水稻土麻区,整地力求多犁多粑,使土壤深厚细碎;在砂质土的麻区,如杭州湾麻区和广东省吴川麻区,耕后应镇压土壤。南方春季多雨的黄麻产区,因麻苗怕渍涝,结合整地起畦播种。土质粘重或地下水位高的麻田,畦幅宜窄,畦沟宜深;土质疏松,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麻田,畦幅可适当加宽,一般畦幅宽2~2.6米,沟宽26~33厘米。保苗有经验的麻农认为:麻苗难过3寸关”,苗齐早发一半收”,说的是保全苗和培育壮苗,是黄麻苗期管理的重要一关。
浙江麻区培育壮苗的关键技术有4条:第一,注意排水和松土:播种后,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沟干防止麻田渍水。麻苗出土前,如土壤板结,就要灌水浸土或松土破壳。岀苗后至封行前,中耕除草2~3次,以保持土壤疏松无草,提高土温,促进麻苗生长,防止死苗。第二,追施苗肥:出苗后至封行前,勤施稀薄人畜粪尿或轻施尿素1~3次。第三,及时防治病虫害:针对苗期经常发生的立枯病、地老虎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四,早间苗、早定苗。黄麻苗出现真叶时要及时去掉堆子苗。苗高3~6厘米进行第二次间苗,把弱苗、病苗和劣苗拔掉。第三次在苗高10厘米左右时定苗,根据行距和留苗密度,留下生长整齐大小相近的麻苗,力求株距均匀,行行整齐,有缺株断行要及时取苗带土补栽。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1981~1982年进行的定苗早晚试验表明,晚定苗1个月的每亩纤维减产30千克。
黄麻定植期也十分重要。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地,据调查,每亩叶片的总面积,密植的比稀植的大,特别是在生长前期能够充分利用阳光;根量也比稀植的大,从土壤中吸肥量也多。因此,合理密植是黄麻高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合理密植应根据当地土地利用率、品种以及管理水平等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