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月14日对板房沟乡板房沟村、七工村、八家户村等黄瓜栽培面积较大的村队进行调查,发现褐斑病、菌核病、枯萎病在温室黄瓜上普遍发生,其中黄瓜褐斑病目前已成为黄瓜病害中危害黄瓜较重的病害,它对黄瓜的危害远远大于黄瓜霜霉病。今年在我县日光温室内普遍发生此病,发病严重时,一周之内,叶片能从下部一直干枯到上部,此病对黄瓜产量影响极大,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减产50%以上。为能够较好地帮助菜农防住此病,现将该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症状识别
褐斑病: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生出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边缘不太整齐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多数直径8~15毫米,小的3~5毫米,大的20~25毫米。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生稀疏的淡灰褐色霉状物。
枯萎病:多在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病,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早晚可以恢复,以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早晚不能复原,并很快枯死。病株主蔓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茎基部、节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常有黄色胶状物流出,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病株易被拔起。
菌核病:茎染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茎软腐纵裂,病部以上茎蔓和叶凋萎枯死。湿度高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受害后茎秆内髓部受破坏,发病末期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果实染病,发病初始在幼果脐部呈水浸状腐烂,果表长白色棉絮状菌丝并形成黑色粒状菌核。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斑,扩大后呈灰褐色近圆形大斑,边缘不明显,病部软腐,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发病严重时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通风
由于棚内温度高,蒸发量大,造成棚内的相对空气湿度大,适宜褐斑病发生,所以应加大棚室通风量,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该病发生。通过放风可降低棚室内温度,有利于对病害的控制。
清除病原
及时疏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传染源;通过疏叶,增加株间通透性,降低空气湿度,有效地控制病害。
适时追肥
每隔7天喷药时加入叶面肥,可喷施白糖150倍+硕丰481(芸苔素)7000倍+叶面肥。
2、药剂防治
褐斑病防治:10%世高水分散粒剂+阿米西达25%悬浮剂
枯萎病防治:甲基硫菌灵+10%世高水分散粒剂+阿米西达
菌核病防治:40%菌核净+阿米西达25%悬浮剂
以上药剂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