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早穗是指水稻主茎在秧田期间,幼穗已经开始分化或形成,移栽到大田后过早抽穗的现象。发生早穗的稻田,早的在插秧后10多天,迟的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抽穗,植株变矮,高矮不齐,剑叶特长,形成野鸡尾巴。株叶形态大变,在同一蔸内的蘖,有的抽穗,有的孕穗,有的正在长蘖。致使抽穗参差不齐,穗长、穗粒数相差较大,成熟期不一致,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形成水稻早穗的原因与品种特性、移栽秧龄、气候因素和环境条件、秧田播种量与秧苗素质差、栽培管理不当等有密切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省杂交水稻每年都有早穗现象发生,以往是早稻发生较多,早穗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杂交中稻发生早穗现象越来越多。造成杂交水稻早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秧田播种量过大,大田插植过密;水稻早穗的发生与秧苗素质有关:秧田期播种过密,秧苗生长拥挤,群体结构差,造成秧苗长势弱,秧苗素质差,移栽后缓苗期长,分蘖推迟,致使营养生长期缩短,也易导致早穗的发生。
二是秧龄过长,一般杂交中稻品种的适宜秧龄在30天左右,品种生育期越短,秧龄弹性越小。而今年我省许多地方气候异常,有些地方连续下雨不停耽误插秧,还有些干旱严重,等水插秧,秧龄普遍达到45天以上,严重的达到60天以上,造成带胎插秧,水稻在秧田期已经开始幼穗分化,插秧后不久就开始抽穗;
三是气候因素影响,高温干旱,日照充足,今年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连续高温,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不正常的缩短,提前进入生殖生长,主茎提前抽穗。品种熟期越早,对光温的反映越强烈,发生早穗的可能性越大;
四是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早穗现象。水稻早穗的发生与栽插有关:水稻移栽时,应杜绝现犁、现耙、现栽,要待泥浆充分沉淀后,再进行浅栽浅插,这样有利于分蘖的生长和成穗率的增加。现犁现耙现栽,泥浆还没有充分沉淀,栽插后通过泥浆的下沉,会使栽插深度越来越深,不利于低位分蘖的产生,而产生高位分蘖,推迟分蘖时间,使水稻抽穗参差不齐。深插还会导致缺氧造成水稻生长不良而形成早穗现象。播种较稀、秧龄适中、肥力条件高、氮肥施用较多的田块,早穗现象相对较少。
五是与施肥管理有关:秧龄长,秧苗素质差,加上移栽后肥水管理不当,也会发生早穗。如栽插过深,氮肥施用过迟,或氮肥施用量不足,养份条件差,前期长势过弱,水稻生长受到抑制,迫使主茎提前进入生殖生长,也是早穗发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已经发生早穗的水稻田,要加强孕穗期、抽穗期及后期管理,争取把产量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于孕穗即将抽穗的田块,不能晒田,要加紧时间复水,保持一定水层,避免因为缺水造成颖花分化后,空瘪粒增加;及时追施穗肥,以促进分蘖穗早生快发,充分发挥分蘖穗在产量构成中的主要作用,最大程度上挽回因为早穗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每亩追尿素5-8斤;抽穗期间,在分蘖穗抽出5%左右时,每亩可以使用0.5克九二○叶面喷雾,促进齐穗;孕穗期、抽穗期进行叶面喷施磷钾肥,每亩磷酸二氢钾0.5%溶液30-40公斤叶面喷雾,5-7天后再施一次,延长功能叶光合作用期,提高结实率,达到增加产量、降低损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