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蔬菜大棚下挖多深最恰当?
近日,针对蔬菜大棚的下挖深度,记者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寿光地区,蔬菜大棚的下挖深度也不一样,但大体上可总结出,在寿光孙家集街道、古城街道等地,不管是老棚还是新棚,多数棚室下挖深度在1.5米左右,而在古城街道、田柳镇、纪台镇等地建棚深度平均在0.5米左右。
去年,记者到山东济阳地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地的建棚下挖深度与寿光孙家集相差无几,平均在1米左右。今年9月份,记者到青岛莱西岚山采访时了解到,他们当地所建棚室的下挖深度平均在0.5米,同样潍坊安丘地区的建棚下挖深度也平均在0.5米左右。此外,记者通过联系本报山西和顺地区的通讯员得知,当地建棚下挖深度近2米。江苏北部的通讯员告诉记者,当地建棚下挖深度多在0.6米。安徽安庆一菜农发信息告诉记者,他们建棚下挖深度在0.5米左右。
菜农说法:蔬菜大棚下挖深度差异较大,自然都有他们各自的想法和依据。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边线王村王秀吉告诉记者说:“蔬菜大棚建得越高、下挖越深,保温性越好。建棚过程中,不可动用棚前帘土,否则建棚后,前帘处不牢固,易塌陷。因此,我们当地的建棚下挖深度在1.5米左右。”
与寿光孙家集建棚形式不同,寿光洛城、纪台等地的菜农认为,虽然棚室下挖深一些可提高其保温性,但是在下挖1米以上后,应把棚前帘土铲掉0.5米左右(可堆砌墙体),以利于棚前透光、提温。
济阳县曲堤镇一菜农说:“我们当地不仅种菜技术向寿光学习,而且蔬菜大棚建造也直接参照寿光的模式。但我们已经开始发现,这种生搬硬套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这里在每年的黄河汛期,棚内易发生涝灾。
专家分析:本报特聘专家朱振华老师更担心的是棚内下挖过深造成诸多弊端。
朱老师说,棚内下挖过深的害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棚前脸处出现较长的遮阴带。据了解,山西和顺地区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于冬春季棚前脸处见不到光照蔬菜长势极差。棚内温度(气温+地温)因接受太阳光照而提升,处在遮阴带内蔬菜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出现“低温障碍”。同时,蔬菜生长因缺乏光照而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甚至“饥饿”而亡。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内熟土堆砌墙体利用后,裸露地表的是一层生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当季蔬菜生长必受影响。
此外,蔬菜大棚下挖过深,对于菏泽、济阳等地下水位过浅的地区不适合,每年雨季棚内很容易发生涝灾。安徽、江苏地区下挖的棚室同样面临“涝棚”的危险。
记者总结:经以上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蔬菜大棚盲目下挖过深是建造中的突出问题,以寿光孙家集街道最为“典型”。具体原因:其一,近几年菜农为了追求种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内高度超过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墙体(北墙和东西两墙)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堆砌墙体,下挖也就越来越深。其二,部分菜农误认为,棚内下挖越深,越保温,越利于蔬菜生长,以至于在山西省和顺县等地出现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内距离地表2.5米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其三,建棚者为了省工省时,在堆砌墙体的过程中,直接从棚内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却没有利用(也与菜农不让动土有关),更增加了棚内与棚前地表的高度。
那么,一个适宜于反季节喜温蔬菜生产的棚室该如何规划建造呢?从事棚室建造多年的寿光市洪均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洪均告诉记者,根据当前菜农建棚资金投入的有关情况,他们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钢管作骨架,棚内最高立柱选用5.8米(下埋60厘米左右),后墙高度4.5米左右,棚内下挖0.5—1.2米的棚室最为恰当。在建造该类棚室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墙体用土也要从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视情况而定,一般要在0.5米以上。如此建棚,可使得棚前脸处仅有不足0.6米的深度,减少了遮阴带面积,同时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温性能。
在此,记者提醒即将建棚的菜农朋友,建棚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做法。比如在一些耕作层浅、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更不要像山西省和顺县等地那样建造“地窖式”棚室。而应减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或者学习寿光市洛城街道小南庄村及其周边村落建造“新型高温大拱棚”。
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成了下挖过深的棚室,记者建议:一是可以在能够保证棚室整体牢固性的前提下,将棚前脸处的土层挖取,增加透光面积。二是将水渠规划在棚南端,并做走道,而将蔬菜定植到棚北墙根,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对于棚内易发生涝灾的棚室,记者建议:一是蔬菜种植要起高垄(35厘米左右),增加土壤耕作层,利用根系生长,避免沤根、涝根。二是要在棚后下挖深坑,降低棚内的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