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花生锈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花生锈病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真菌,称花生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在我国有性态冬孢子尚未发现,病菌以无性态夏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辗转传播侵染致病。
为害症状叶、叶柄、托叶、茎、果柄和荚均可受害。病害由下部叶逐渐向上部叶发展。首先在叶背出现针尖大小的白斑,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渐隆起变褐,表皮破裂,散生锈褐色粉末,即为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叶正面初为黄色小点,以后渐发展为黄色、后为褐色的斑,周围有不明显而又窄的黄色晕圈,最后叶正面亦生孢子堆,但较叶背的为小。随孢子堆增多,叶色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全株枯死,严重时植株成片枯死,远望如火烧状。托叶上存孢子堆较叶片上大,叶柄、茎、果柄上夏孢子堆呈椭圆形,荚果上孢子堆圆形或椭圆形。
结荚期以后发生严重。叶片染病,叶背初生针尖大小的疹状白斑,叶面呈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随着病斑扩大,病部突起呈黄褐色。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的粉末,即病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夏孢子堆直径0.3~0.6毫米。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其它部位染病,夏孢子堆与叶片上的相似。重病株较矮小,提早落叶枯死,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
循环
花生锈病初侵染来源尚不清楚。在广东、海南等南方种植区,病原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辗转传播在春、夏、秋、冬不同播种期花生病株上辗转传播的夏孢子。
2.自生苗秋花生收获后,落在田间的花生粒萌发后,病原可在自生苗上安全越冬,春花生播种后开始侵染。
3.病株3室内外贮存的病株,经120~150天后,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
4.病荚果秋花生收获后,带病荚果经室内贮存至第2年3月份,夏孢子仍具侵染力。
花生锈病防治方法:
防治花生锈病应采取以栽培防病为基础,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中心,适期喷药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抓好下述环节:
(1)加强栽培管理,创造有利植株生育而不利病菌侵染的生态环境,增强植株抗(耐)病能力。包括:
①因地制宜调整播植期。
②整治排灌系统,降低田间湿度。
③改良土壤,合理施肥。
瘦瘠坡地应增施有机质肥以改良土壤,使植株生长茁壮;肥沃地宜控制氮肥,避免植株过肥徒长;施肥应以有机肥和施足基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早施追肥,控制后期过氮徒长。
(2)消灭菌源,减少侵染。
秋花生收获1个半月左右,要注意清除田间落粒自生苗1~2次,秋花藤宜及早沤肥或作燃料用,贮放室内的病藤亦应于春播前处理完毕;春花生落粒自生苗和春播迟熟的蔓生花生可成为早播秋花生锈病的初侵源,对此亦应注意处理。
(3)及时喷药预防控病。
本病发生多自近地面底叶始,由中心病株发展为发病中心,由点到面蔓延扩展,故应加强检查,发现和控制封锁发病中心。在药源不足的地方,喷药保护重点放在少数早发病田和迟播的春花病田上。一般如能抓住盛花结荚期喷药2次,隔10天左右1次,喷匀喷足(1125~1500千克/公顷),可获得较好的控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