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对策

2019-01-09 01:07

小麦纹枯病是近几年来在小麦生产上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已逐步上升为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其为害同水稻纹枯病一样,具有发病快,为害重的特点,严重时中心病团出现死穗。从1996年开始,小麦纹枯病在我县小麦生产中逐步蔓延,1997年调查25块田,平均病株率为37.7%,最高达100%,最低达25.0%,病情指数平均为13.12,最高48.75,最低3.75。1998年调查21块田,平均病株率为79.64%,最高为100%,最低为36.0%,病情指数平均为24.97,最高为77.0,最低16.0。从两年病情调查结果分析,小麦纹枯病呈大发生趋势,如不提高认识,加强测报及组织防治,将会严重威胁小麦生产。

1发病特点

从我县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分析,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呈中心病团死穗;二是所有小麦品种均感纹枯病,但品种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从1998年对我县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纹枯病调查结果:895004平均病株率为97.6%,平均病情指数为60.8;48130平均病株率为100%,病指为55.0;31761平均病株率为98.0%,病指为35.5;1002平均病株率85.6%,病指20.0;鄂麦6号平均病株率为48.0%,病指为14.0;三是水田小麦纹枯病重于旱地;四是杂草(看麦娘)多的田块,发病高于杂草少的田块;五是无论是河畈,还是高山区,均发生纹枯病;六是早播小麦重于迟播小麦。

2发病原因

(1)一是菌源: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病也较为严重,特别是中稻田及杂交稻制种田,病害重,带来菌核量大,菌核量基数高。二是寄主种类多。纹枯病菌的寄主极为广泛,在自然情况下,除侵害水稻外,还可侵害玉米、大麦、小麦、大豆、花生、甘蔗、黄麻及芋、茭白、稗、莎草、游草等20多种植物。三是病菌对温湿度的要求,菌核萌发温度在10~38℃,最适20~30℃,相对湿度在95%以上,温度超过38℃,湿度低于85%以下,病害受到抑制。菌核在27~30℃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1~2d就可以萌发。

(2)气候条件:一是秋播生产要求在10月初开始,早播、早出苗,遇上10月中下旬的适宜温、湿度,菌核开始萌发,菌丝对寄主进行初次侵染。二是近年来早春的气温回升快,相对湿度适宜,带来菌核萌发早而快,致使小麦前期发病快,齐穗后,往往是高温低湿,对病害蔓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田间管理:一是单施氮肥,少施或未施钾肥的影响;二是田间杂草多的田块,造成田间荫蔽,不通风透光,也致使病害严重;三是发病后,没有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3防治对策

(1)加强对防治小麦纹枯病工作的力度。首先要加强测报工作,做到准确及时;其次要组织防治工作,农民对防治小麦纹枯病缺乏认识,因此,要加强宣传,帮助分析为害性,把病害控制在初发阶段。

(2)对小麦要进行保健栽培。重底肥和第一次追肥,开春后,对一、二类苗只补钾肥5~7kg/667m2,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

(3)控制田间湿度。在措施上,一是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把麦田杂草(看麦娘)控制在最低限度,有利通风透光,降低基部湿度;二是开春后,要进行清沟、排渍,做到沟沟相通,排明水,滤暗水,雨天能排水,雨停沟自干,降低整个田间湿度。

(4)化学药剂防治。当发现纹枯病呈水渍状,或有蔓延势头的情况下,应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667m2可用20%井冈霉素一包对水防治基部及中心病团,一般情况下应防治1~2次。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