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小麦全蚀病

2019-01-13 08:02

全蚀病是小麦上一个重要病害,危害性大,发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轻的麦田一般减产5%-20%,发病重的麦田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几年来推广/以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效显著,有效控制了全蚀病的扩散和危害,保障了小麦的丰产丰收。现在正是小麦灌浆期,也是小麦全蚀病田间症状最明显时期,因此搞好麦田全蚀病普查,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根据发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首先说说什么是小麦全蚀病,在5月下旬也就是离小麦成熟15至20天时,田间小麦符合以下情况可认定是全蚀病:1、发病轻的麦田里有成撮儿或小片发病,顺行或打绺发生。2、发病的病株略矮于健康植株,生长衰弱,叶片自下而上发黄,几天后病株干枯,整个植株、叶片、麦穗变白。3、发病严重的可造成大片小麦枯死。拔下一撮小麦可看到根部已经变黑,撕开茎基部叶鞘、叶鞘内侧及杆上有明显的黑膏药状灰黑色菌丝层,己经形成小麦“黑脚”。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小麦根部变黑,叶鞘、叶鞘内侧及杆上有明显的黑膏药状灰黑色菌丝层”是小麦全蚀病独有的特征,是区分其他根部病害的主要特点。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田间症状以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最明显。

接下来说说全蚀病在麦田是如何传播和扩散的。小麦全蚀病是一种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过土壤可进行传播,混有病菌的种子和粪肥也可传播。种子调换,小麦收获、整地、播种等机械作业和农事活动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小麦播种后出苗期侵染为主,地温在12至18度最适合病菌的传播。适宜播种期内,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接下来说说现在应做的工作。

一是查清底数:希望农民朋友们从现在起至5月底,到您自家地里看一看,看是不是有全蚀病,是轻是重。

二是发病小麦田处理方法:对点、片发病的较轻小麦田,可拔出病株,用包带出田外焚毁处理。注意病株上的土有菌,不能随意撒落,避免造成人为传播。同时按每平方米用50%的多菌灵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5至10克,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三是对整块小麦田零星发生或发生较重的,目前可不做药剂处理和防治,等小麦收获、整地、播种时,病田与非病田要分开作业,避免机械和人为传播。并做好下年调换种子和药剂防治的准备工作。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