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2019-02-06 13:15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稻区发生较多。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感病重的稻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感病轻的种子发芽后,植株细高,叶狭窄,根少,全株淡黄绿色,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刨开病茎,内有白色菌丝。

恶苗病的发生主要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的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健株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

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强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粳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恶苗病首先要选栽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及时拔出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不要把病稻草作为种子消毒或催芽或捆秧把。无论在秧田或本田中发现病株,应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拔出,并集中晒干烧毁。

由于此病的最主要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因此,建立无菌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之后选种,然后消毒。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13.5%咪鲜胺·甲霜灵粉剂1:80—100(药种比);

0.3%咪鲜胺·蚍虫啉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

15%甲霜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

在田间苗期发病后,可以用45%代森铵水剂78—100ml/亩+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35—46g/亩,兑水40—50Kg喷雾;

或用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1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600倍液均可喷雾。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