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嘴也越来越挑,口感好的优质稻米备受欢迎,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提高优质水稻的产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尤为重要的课题。根据我多年来的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和近四年来的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好品种
由于优质稻较常规稻的产量要低些、抗病力要弱些,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就尤为重要,要选择叶片直立、耐肥抗倒,生长旺盛、穗大粒多的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近年来我镇重点推广的品种有:川香优2号、川香优6号、Q优2号、Q优5号、金优11、宜香907、中优85等。
二、适时播种
根据我地地处丘陵、冬干春旱、春寒潮频繁的特点,选准播期,适时争早,全面推广旱育保姆旱育秧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播期对有水的冬水(闲)田,安排在3月上中旬播种;干田、油菜田、蓄水不好的冬闲田,安排在3月中下旬播种。
(二)选择适宜的苗床及床地培肥选择离水源近便于管理、土质肥沃疏松、背风向阳的菜地作育秧苗床地,按每亩大田6厘(6尺开厢、厢长16米)备足苗床。播前7―10天翻挖,施三合原粪3―5担。播前1天或当天将床地整细、整平。每厢撒施尿素、磷铵各0.5公斤,?G细土壤作底肥,施足底水。
(三)旱育保姆拌种育秧播前浸种2-24小时,然后滤干积水,按2.5―3.5公斤种子/公斤旱育保姆,充分、均匀拌种,随后分厢定量播种(即拌即播)。分二三次分厢撒播在苗床上,再撒一层0.5厘米左右的过筛床土盖实盖严,以不见种子为度。双层膜覆盖,内层平盖在厢面上,不能压边(以便齐苗后抽掉),外层搭拱覆盖,并将膜的四周压紧封严。
(四)苗床管理以培育壮苗为目的,出苗前以保温为主,防高温烧苗。揭膜前一般不浇水。齐苗后从拱的一端将平盖在厢面上的第一层膜抽掉,二叶一心时在晴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揭开膜的两端通风炼苗,三叶一心时选择晴天的下午将膜全部揭掉。二叶一心开始可追施清粪水,移栽前2―3天用药防治一次稻蓟马和一代螟虫。
三、强化栽培
(一)适时移栽实行四秧配套:旱育小苗秧叶龄3.5叶,适用于有水的冬闲田;旱育中苗秧叶龄4―6叶,适用于早熟油菜田;旱育大苗秧叶龄6―7.5叶,适用于麦稻两熟的两季田;大苗秧叶龄8叶以上,适用于等水迟栽田。
(二)三围强化栽培该技术是我镇三年科技入户以来重点推广的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方法:以小苗移栽为例,栽插时按2米开厢(包沟),厢面要基本平整。移栽规格:采用牵绳定距移栽,窝行距40×50厘米,即每隔40厘米打一个绳结、按行距50厘米移栽;以绳结为中心,每窝间距10厘米的等边三角形栽三苗;亩栽0.33万窝,1万苗。
四、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改善水稻品质的有效措施。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有机肥和化学肥混合施用。一般亩用碳铵30―40公斤,磷肥40―50公斤,氯化钾10公斤,锌肥1―2公斤,有机渣肥800公斤,人畜粪水20担作底肥一次施入再耙田,以后看苗适当追施返青肥;追肥在栽后7―15天亩施尿素8公斤,追肥施后不能灌水,让田间自然落干,以保证肥效。穗肥在6月上旬亩施尿素4公斤,粒肥在7月中旬亩喷施磷酸二氢钾0.3公斤(叶面肥)。
五、加强田管
(一)科学管水,促壮秧采取浅水活苗,薄水栽秧,有水分蘖。有效分蘖终止期(6月中旬初)排水晒田,晒至田边开小裂口,下田脚不沾泥为止;孕穗期保持3厘米左右深的水层,稻穗低头散仔后田中管水干湿交替(后水不见前水),保持稻根活力。
(二)加强病虫监测,实施综合防治由于优质稻的抗病虫能力较弱,因此病虫防治尤为重要。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病虫的发生情况,及时防治稻蓟马、一代螟虫和稻飞虱;始穗期施三环唑、稻瘟净等药剂防治稻瘟病。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病虫对稻株和谷粒的危害,以便提高水稻的饱满度、精米率和减少垩白面积,另一方面要减少农药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保证稻米的卫生品质。
六、及时收获
及时收获可以防止稻米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是优质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水稻抽穗后40天左右,稻穗90%~95%籽粒已经变黄时及时收获。刚收割的露水谷晾晒气温在20℃时米质最好,当自然晾晒气温超过30℃以上时米质会明显下降。因此优质稻收获后不要摊晒过薄,尽可能篙席晒,并勤翻动,以降低碎米率,提高整精米率。
近年来在我们技术推广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在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严格按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水稻栽培,我镇的优质水稻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米质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既提高了产品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又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