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2019-03-01 00:21

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退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退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多数不能抽穗而死亡。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子粒少而秕瘦。根系易腐烂。

致病原因: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这种病毒除为害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谷子等作物及杂草。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获毒,有翅蚜虫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以后在玉米上为害,造成病害流行。6-7月份如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种植抗病杂交种;

二是适期早播,能避病增产;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

四是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减少再侵染源。五是搞好蚜虫防治。

玉米穗腐病症状及条件、防治方法

症状及发病条件:

丝核菌侵入玉米果穗后,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粉红色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物残体上越冬。该菌大多为表面生。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

防治方法:

(1)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从清洁病原、栽培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详见玉米纹枯病)。

(2)选用抗病品种。

(3)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

(4)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

(5)必要时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1000—15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6)在干旱缺水地区可用井冈霉素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治玉米穗腐病,防效80%左右,同时可混入杀螟丹粉剂等杀虫剂兼防玉米螟虫。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鞘、茎秆和果穗上。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造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淡褐色或淡黄色,病斑分界不明显。病斑常连片,形成较大的云纹状斑,中间白色或枯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水浸状,表面长出茂盛的菌丝体部分菌丝结成白色小绒球,后期发展成褐色菌核。病害自下部叶鞘向上部叶鞘发展,也可以侵染茎秆,同样造成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易造成成片倒伏。也可以造成果穗干腐。

防治方法:

(1)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2)选用抗(耐)病的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菌核净、农利灵或速克灵等杀菌剂。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