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在阴雨连绵、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近两年来在秋季马铃薯生产中发生较重,需要引起广大种植户的重视。
晚疫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叶片、茎和薯块。叶片感病时,先在叶尖或叶缘呈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在叶背面产生白霉,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叶柄、茎部感病时呈褐色条斑。晚疫病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块茎感病时呈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并逐步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在马铃薯开花阶段,只要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夜间温度10℃~13℃、叶面上有水滴,晚疫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会逐渐蔓延,引起大流行。因此,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如遇阴雨连绵、温暖多雾天气,极有可能造成此病的流行。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精选种薯,淘汰病薯。③加厚培土,防止病菌孢子囊落入土壤中浸染薯块。地上茎叶发病枯死后,要及时将秧子割去,暴晒2~3天后收获。④药剂防治。田间发现发病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后,应立即割去发病的马铃薯秧子,轻轻地拿到田外进行深埋,并要对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的周围实行喷药封锁,重点消灭,全面防治。只要连续喷药2~3次,就可控制晚疫病的发生。药剂防治可喷洒8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