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蓄雨灌溉与非充分灌溉

2019-03-13 06:20

在我国华北、华南、西南、东北、西南等部分地区,水稻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干旱缺水,致使大部分水稻种植区都存在着减产低产的现象。蓄雨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技术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1、水稻蓄雨型节水灌溉。水稻生长期基本与汛期重叠,为了充分利用降雨,在节水灌溉模式下应尽可能多地蓄积雨水,以提高降雨利用率,同时也是解决当地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灌溉难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水稻蓄雨型节水灌溉就是综合水稻耐淹特征,考虑稻田在雨后蓄水深度、蓄水历时等耐淹指标,在降低传统灌溉方式的灌溉水量最低限度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稻田的蓄水深度以保留更多的雨水,从而显著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在采用此项技术的湖北、福建等地,经过多年的研究,在水稻生长期适时的进行蓄积雨水,在缓解用水压力的同时,将稻田当做一个临时水库,不仅可以减少灌溉水量,还可以起到防汛抗旱、保持水土的作用,进而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2、水稻非充分灌溉。水稻非充分灌溉是指水稻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水分胁迫状态的灌溉。水分胁迫指标以根层土壤含水量来表示,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限达到饱和含水量的70%作为受轻旱标准,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限达到饱和含水量的40%作为受重旱标准。在水资源不足而又必须采取非充分灌溉时,应注意一些问题:宜在非敏感期稻田短期受轻旱甚至中旱,避免重旱;避免在敏感期受旱,特别是在此阶段受重旱;避免两个阶段连续受旱,在水量分配上,宁可一个阶段受中旱,也不使两个阶段受轻旱,宁可一个阶段受重旱,也不使两个阶段受重旱,更要避免三个阶段连旱。

以上两种节水灌溉技术在推广应用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水稻品种个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生育阶段的适宜水分指标,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