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毒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

2019-03-16 13:13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感染病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无性繁殖进行世代积累和传递,致使块茎种性变劣,产量不断下降。植株受害后发育畸形、矮小,产量降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马铃薯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均种植面积达300万亩次左右。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品种退化、传毒介体昆虫发生程度加重,我市马铃薯病毒病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前的10万亩次以下上升至2013年的18.8万亩次。由于病毒病不像真菌或细菌病害那样有治疗的可能性,一旦发病,只能控制蔓延,却无法根治,所以我们只能从根源上开始防控,尽可能减少或杜绝病毒的传入,减少其发病可能性。

一、病症类型

马铃薯病毒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危害也较严重,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类型可归纳如下:

(1)花叶型:叶面出现淡绿、黄绿和浓绿相间的斑驳花叶(有轻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和黄化花叶之分),叶片基本不变小,或变小、皱缩,植株矮化。

(2)卷叶型:叶缘向上卷曲,甚至呈圆筒状,色淡,变硬革质化,有时叶背出现紫红色。

(3)坏死型(或称条斑型):叶脉、叶柄、茎枝出现褐色坏死斑或连合成条斑,甚至叶片萎垂、枯死或脱落。

(4)丛枝及束顶型:分枝纤细而多,缩节丛生或束顶,叶小花少,明显矮缩。

二、发病症状

轻花叶病:由X病毒引起,并常与其他病毒负荷侵染。病株生育正常,仅叶片表现出不同的斑驳或轻微花叶,气温过高、过低时症状都易隐蔽。病毒由汁液接触传染。

重花叶病:病株上的叶脉、叶柄及茎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并发脆易折。感病初期叶片呈现斑驳花叶或有枯斑,以后背面叶脉坏死,甚至沿叶柄蔓延至主茎。主茎发病时产生褐色条斑,导致全叶萎蔫,但不脱落。重花叶病由Y病毒侵染引起。Y病毒既可以通过汁液机械传染,又可以通过蚜虫传染。Y病毒与X病毒混合侵染时呈现严重的皱缩花叶及矮化症。我国发生的马铃薯退化,主要由这两种病毒复合侵染所致。

皱缩花叶病:叶片出现深浅绿色不均匀病斑,叶尖向下弯曲、皱缩,全株矮化,叶片、叶脉及叶柄生有黑褐色坏死斑,使叶柄及茎变脆。病害严重时,全株发生坏死性叶斑,叶片严重皱缩,自下而上枯死呈垂叶坏死症状,顶部叶片严重皱缩斑驳。

黄化花叶:区别于缺素的的规律性黄化,感病植株的叶片呈现不规律黄色斑驳,逐渐发展成全叶变黄。有的病株矮化,茎顶部易坏死。病薯畸形,在贮藏中易发生坏死。

卷叶病:感病植株矮化,病株叶片边缘以主脉为中心向上卷曲,病重时呈圆筒状,革质化,叶柄竖起,干燥天气病叶也不萎蔫下垂,叶色变淡,有的略呈紫红色。有的病株块茎切面呈网状坏死斑。病薯产生的重病株,植株短化,老叶卷成筒状。马铃薯卷叶病通过蚜虫传染,如桃蚜、棉蚜等,种薯带毒。

三、马铃薯病毒病病原

马铃薯X病毒(Potatovirus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长480一580纳米,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植物主要是茄科,病毒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钝化温度68一75C,体外存活期l年以上。可借汁液传毒。

马铃薯S病毒(Potatovirus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650纳米,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一10倍,钝化温度55一60C,体外存活期3-4天。借汁液摩擦传毒。

马铃薯A病毒(Potatovirus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730纳米,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C,体外存活期12一18小时。借助蚜虫(主)和汁液传毒。

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长730纳米,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钝化温度52一62C,体外存活期1~2天。借助蚜虫(主)和汁液传毒。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lea行ollvirus简称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纳米。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C,体外存活期12一24小时,DLSB-ZC低温循环真空泵下存活4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借助蚜虫(主)和茎嫁接传毒。

四、发病规律

主要是由带毒种薯传染,病株产出的种薯都带毒。病毒在块茎普遍存在,可以接触传染。

当种植到田里以后,PVX通过汁液摩擦传染,昆虫不传染。PVA、PVS、PVY、PLRV通过汁液传染和蚜虫传染。并且病株在田间通过蚜虫可以进一步扩大蔓延和进行再次传染。

生长后期,病毒主要是在薯块里越冬,整株产的马铃薯都存在病毒。

另外,气候条件、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也可影响病情。

1、土温高(25℃以上高温)、营养不良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是病情加重;

2、在气温低、湿度高、多风雨的地区,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对蚜虫繁殖不利,发病就轻;

3、天气干燥、高温时,有利于蚜虫生长繁殖,发病则重。

五、防治和控制措施

病毒病不像真菌或细菌病害那样有治疗的可能性,一旦发病,只能控制蔓延,却无法根治,所以我们只能从根源上开始防控,尽可能减少或杜绝病毒的传入,减少其发病可能性。

1、建立无病种薯繁殖体系

首先,检查种薯是否带毒,检查方法有:

(1)血清学检查法

(2)RT-PCR检查方法

(3)cDNA探针检查方法

(4)核酸斑点杂交(NASH)

然后,选用无病毒种薯,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品种基地应建立在冷凉地区,繁殖无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种),建立无病种薯繁殖体系。

种薯处理、脱毒的方法有:

①茎尖组织培养法:带毒薯块生出的芽尖端约0.1毫米内的组织绝大多数无毒,可通过组织培养繁殖无毒苗,进一步培育和繁殖无毒种薯。

②热处理消毒:带毒种薯经35℃、56天或36℃、39天的处理可钝化种薯所带病毒。另外,变温处理法亦可消除卷叶病毒,即把种薯切成块,每天在40℃下处理4小时,随即在16~20℃下处理20小时,连续处理42天。

种子田地点与生产田和蚜虫寄主作物有50米以上的隔离区。播期选择应避开蚜虫活动高峰期,使蚜虫活动高峰与马铃薯感病敏感期错开,并经常施药治蚜。

2、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在近年国内推介的近40个马铃薯品种中,表现抗卷叶病毒的有:中薯3号(中抗,中国农业科学院育);东农303、304(东北农学院);克新1号(高抗)、2号、3号、4号(黑龙江);虎头、跃进、丰收白(河北);乌盟601、呼薯1号(内蒙古);高原4号、7号(青海);陇薯1号(甘肃);宁薯1号(宁夏);中心24、中薯2号(高抗,中农院);费乌瑞它(荷兰引)等。表现抗Y病毒的有:东农303(高抗)、304;克新1号(高抗)、2号、3号、10号;跃进、坝薯9号、10号;呼薯1号;陇薯1号;中薯2号、3号;疫不加(波兰引);费乌瑞它(荷兰引)等。表现抗X病毒的有:克新2号、3号;陇薯1号;中薯2号、3号。表现抗皱缩花叶的有:鲁马1号(山东);克新4号(不感染);丰收白(不感染)。值得指出的是,中心24对X、Y病毒都不抗,但对马铃薯癌肿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却表现高抗。

3、加强栽培防病

结合早春整地,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一般每667m施优质腐熟有机肥4000~5O00kg、尿素2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30~40kg。同时,巧施花荚肥,在初花期和盛花期,每667m各用0.5~lkg尿素、0.15~0.2kg磷酸二氢钾、0.15~0.2kg硼砂兑水45~60kg叶面喷施。精细整地,高垄或高埂栽培。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和培土,适时浇水,严防大水漫灌。高垄深耕,及时清除杂草,加强肥水管理。发现病毒病株,建议及时拔除,带离田地,并进行消毒深埋处理,并且途中不要接触到其他健康马铃薯植株,以免造成接触传染。

4、防治蚜虫

马铃薯病毒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靠蚜虫传播,因此防病同时要治虫防。防病毒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l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蚜虫,种子田从出苗开始应定期喷药防蚜。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在炎热、干燥的蚜虫活动高峰期要特别注意。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