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物的需水规律
(一)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不同
通常可依据蒸腾系数的大小来估算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既以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蒸腾系数的积作为理论最低需水量。但实际运用时还应思索泥土保水能力的大小、降雨量的多少以及生态需水等。因此,实际需要的灌溉水要比理论数大得多。
(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早稻在苗期因为蒸腾面积较小,水分耗费量不大;进入分蘖期以后,蒸腾面积扩展,气温也逐步升高,水分耗费量显然增大;到孕花期蒸腾量达到最大值,耗水也最多;进入成熟期后,叶片逐步苍老、脱落,水分耗费量又逐步减小。小麦一生中对水分需要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种子萌发到分蘖前期,耗费水不多;②分蘖末期到抽穗期,耗费水最多;③抽穗到乳熟末期,耗费水较多,缺水会严重减产;④乳熟末期到完熟期,耗费水较少,如此时供水过多,反而会使小麦贪青迟熟,籽粒含水量增高,影响品格。
(三)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水分临界期(criticalperiodofwater)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通常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会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小麦一生中有两个水分临界期,第一个水分临界期是孕穗期,这期间小穗分化,代谢茂盛,性器官的原生质粘性与弹性均下降,细胞液浓度很低,抗旱力最弱,如缺水,则小穗发育不良,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发育碰壁或畸形发育。第二个水分临界期是从开端灌浆到乳熟末期。这个时期营养物质从母体各部分输送到籽粒,如果缺水,一方面影响旗叶的光合速率和寿命,减少有机物的制造;另一方面使有机物质运输变慢,造成灌浆艰巨,产量下降。其余农作物也有各自的水分临界期,如大麦在孕穗期,玉米在开花至乳熟期,高粱在抽花序到灌浆期,豆类、花生、油菜在开花期,向日葵在花盘形成至灌浆期,马玲薯在开花至块茎形成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因为水分临界期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应确保农作物水分临界期的水分供给。
二、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一)泥土指标
泥土中的水分按物理情况可分为:毛细管水、束缚水(或吸湿水)和重力水三种。毛细管水(capillarywater)是指由泥土毛细管力所维持在泥土颗粒间毛细管内的水分。因为泥土颗粒吸附毛细管水的力气不大,毛细管水容易被根毛所吸收,它是植物吸水的主要起源。束缚水(或吸湿水)(boundwater)是指泥土中被泥土颗粒或泥土胶体的亲水外表所吸附的水分,土粒愈细,比外表积愈大,吸附水就愈多,即束缚水的含量就越高。因为束缚水被胶体所吸附,因此不能为植物所利用。重力水(gravitationalwater)是指在水分饱和的泥土中,因为重力的作用,能自上而下渗漏出来的水分。对于旱作物来说,重力水的作用不大,而且还有害,因为这种水分能盘踞泥土中的大空隙,造成泥土水多气少,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所以在旱地及时打消重力水就显得很重要,但在水稻土中,重力水是水稻生长的重要生态需水。
(二)形态指标
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看苗灌水的经验。即依据作物在干旱条件下外部形态发生的变革来判别是否进行灌溉。作物缺水的形态表现为:幼嫩的茎叶在中午前后易发生萎蔫;生长速度下降;叶、茎色彩因为生长迟缓,叶绿素浓度相对增大,而呈暗绿色;茎、叶色彩有时变红,这是因为干旱时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大于合成,细胞中积攒较多的可溶性糖,形成较多的花色素,而花色素在弱酸条件下呈红色的缘故。如棉花开花结铃时,叶片呈暗绿色,中午萎蔫,叶柄不易折断,嫩茎逐步变红,当上部3—4节间开端变红时,就应灌水。从缺水到引起作物形态变革有一个滞后期,当形态上涌现上述缺水症状时,生理上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了。
(三)生理指标
生理指标能够比形态指标更及时、更锐敏地反应植物体的水分情况。植物叶片的细胞汁液浓度、浸透势、水势和蔼孔开度等均可作为灌溉的生理指标。植株在缺水时,叶片是反应植物体生理变革最敏感的部位,叶片水势下降,细胞汁液浓度升高、溶质势下降,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开放。当有关生理指标达到临界值时,就应及时灌溉。例如棉花花铃期,倒数第四片功能叶的水势值达到—1.4mpa时,就应灌溉。
(四)灌溉的方法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时期及指标确实立,为制订合理的灌溉制度供给了科学依据。在具体进行灌溉时,应本着节俭用水、科学用水的原则,不断改良灌溉设施,改良灌溉方法,以解决我国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偏大和灌溉效益不高的问题。
漫灌(wildfloodingirrigation)是我国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灌溉方法,它最大的缺陷是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泥土冲刷、肥力散失、土地盐碱化等诸多弊病。近些年来,喷、滴灌技巧的研究运用已经遍及全国。所谓喷灌(sprayirrigation)就是借助动力装备把水喷到空中成水滴下降到植物和泥土上。这种方法既可解除大气干旱和泥土干旱,维持泥土团粒结构,避免泥土盐碱化,又可节俭用水。所谓滴灌(dripirrigation),是经过埋入地下或设置于地面的塑料管网络,将水分输送到作物根系周围,水分(能够添加营养物质)从管上的小孔迟缓的滴出,让作物根系经常处于良好的水分、空气、营养情况下。例如黑龙江垦区的大型喷灌机组,北京郊区的半固定滴灌系统,南方丘陵山区的固定式柑橘喷灌系统和上海市郊的蔬菜喷灌群,都在大面积上发挥了显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