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栾城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小麦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所以,小麦的种植技术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小麦秆枯病在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发病较严重。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重病田块发病率可达50%以上。小麦秆枯病在我们区也时有发生,有的年份甚至会造成绝收的后果,所以它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苗期到抽穗结实期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茎秆和叶鞘上。麦苗出土后1个月便可出现症状,在叶片、叶鞘及叶鞘内,出现黑色粪状物,四周有梭形的褐色白斑。病株拔节后,在叶鞘上形成有明显边缘的褐色云斑,病斑中间有黑色或灰黑色的虫粪状物,叶鞘内有一层白色菌丝。有的茎秆内也充满菌丝。叶片下垂卷曲。抽穗后茎秆与叶鞘间的菌丝层变为灰黑色,形成许多针尖大小的小黑点突破叶鞘。此时茎基部被病斑包围而干缩,甚至倒折,形成枯白穗和秕粒。
一、病原
Gibellinacerealis称禾谷绒座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成为初侵染源。小麦播种后,病菌萌发侵染小麦幼苗的芽鞘和叶鞘。到春天,病菌自下而上,由外层到深层发展。以土壤带菌为主,未腐熟粪肥也可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小麦在出苗后即可被侵染,植株间一般互不侵染。田间湿度大,地温10-15℃适宜秆枯病发生。小麦3叶期前容易染病,叶龄越大,抗病力越强。一般早播麦田发生轻,当土壤湿度大、施肥不足、土壤瘠薄、栽培不良、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较重。
二、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沤肥或烧毁;深翻土地。轮作倒茬;避免苗期土壤过湿;合理施肥,使小麦增强抗病能力;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混有麦秸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才能施用。适期早播,土温降至侵染适温时小麦已超过3叶期,抗病力增强。
药剂拌种,可用下列药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g拌麦种100kg;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400g拌麦100kg;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3kg拌麦种50kg;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拌种,可以减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