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2019-04-04 12:53

(一)促弱转壮,科学追肥今年玉米生产中,大小苗现象突出,主要原因是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不高,对大小苗严重田块,要采取追施偏心肥等田间管理技术,促使弱苗转化,达到苗齐苗壮。要因田、因苗科学追肥,提高肥效。大力推广分期追肥技术、化肥穴施等技术。旱作区追施化肥要乘雨穴施,灌溉区要杜绝撒施和地头随水冲施的现象。用肥结构上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根据土壤养分结构科学增施微肥,注意防止出现脱肥早衰。在玉米抽穗前10~15天,即大喇叭口期到封垄前追施,称为攻穗肥。攻穗肥对保证玉米增产极为重要,对决定果穗的多少和每穗的粒数作用很大。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60%~70%,高产田可追施尿素20~25公斤/亩;在玉米抽雄至开花期追施,称为攻粒肥。这次追肥对防止叶片早衰、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施肥量一般占总追肥量的10%~20%,要掌握早、少的原则。前期追肥多生长旺盛无脱肥现象时可不施。为防止后期脱肥,确保植株健壮生长,也可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叶面施肥,每亩用尿素0.5~0.7公斤加磷酸二氢钾0.2公斤,兑水50~100公斤,再加入杀虫药兼防治玉米螟。

(二)拔掉空秆和分蘖,减少养分消耗肥力较高、密度较低的田块易出现分蘖和多穗现象,除了少数长势特别好的植株可以一株留2穗外,一般一株留一个果穗即可,以减少养分消耗。注意不能损伤和掰除穗位叶,还要去除多余分蘖,防止养分消耗。还有部分玉米植株因授粉不良等因素,形成不结棒的空秆,在消耗水分和养分的同时,还与结棒植株争夺光照和空间,要及时把不结棒的植株和小株拔掉,减少养分和水分消耗。

(三)适时早灌水,防止影响生育进程抽雄前后20天、开花灌浆期为玉米需水临界期和高峰期,对水分要求敏感,遇旱及时浇水或补灌,防止影响授粉和灌浆,进而影响玉米产量形成。河西及沿黄灌区,可根据玉米长势情况和天气变化,在抽雄和开花灌浆期遇旱时适时早灌水,过迟则没有效果。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有水源的地方,可结合集雨水窖等,采用注水补灌的方法对玉米进行补灌,促进王成玉米开花授粉和灌浆,以减轻旱灾损失。

(四)加强监测测报,搞好病虫防治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正确选用农药,掌握最佳时机,大面积开展统防统治。在认真搞好常发性,流行性病害防治的同时,加强对突发性、暴食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减少生产损失。玉米要重点防治玉米螟、红蜘蛛、粘虫、瘤黑粉病、顶腐病、茎腐病。玉米瘤黑粉病,若田间发现植株感染,要及时拔出病株,带到田外深埋。玉米螟可在心叶期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丢心防治,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滴心防治。红蜘蛛可用15%哒螨灵2000倍液或0.9%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对玉米地棉铃虫,根据虫情,可用25%毒死蜱乳油等。顶腐病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可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防治。

(五)适当晚收,提高作物产量根据籽粒灌浆进程及籽粒乳线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晚收,以保证籽粒的充分灌浆和成熟。改变过去“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为“苞叶干枯、黑层出现、籽粒乳线消失即籽粒生理成熟时收获”。一般于10月上旬收获。果穗收后搭架或晾晒,防止淋雨受潮导致籽粒霉变,待水分含量降至13%以下后,脱粒贮藏或销售;果穗收后,秸秆应及时收获青贮。如果是一膜两年用,可将秸秆砍倒后放在地膜上保护地膜,不采用一膜两年用的地块可在秸杆收后,将地膜保留在地里,保蓄秋、冬季土壤水份,在第二年土壤消冻后顶凌覆膜时,撤膜、整地、施肥、起垄、覆膜。注意残旧地膜的回收。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只要穗节未受损坏,不要盲目毁掉,适当追肥,尽量挽回损失。因风灾造成倒伏的,应及时采取人工扶正,或将4~5株玉米捆扎在一起,增强抗倒能力,降低损失。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