鳓鱼,我国北方称白鳞鱼、鲞鱼、脍鱼,南方称“曹白鱼”,鲱形目,鲱科,体很侧扁,头部背面通常有2条低的隆起嵴。体长一般40厘米,重500克。眼间隔狭窄。口向上,近垂直。两颌、颚骨及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圆鳞,无侧线。腹部有锯齿状棱鳞。背鳍短,起点距吻端与尾鳍基部约相等。臀鳍长,基部长约为背鳍基部的3倍,腹鳍短小,前于背鳍,尾鳍深叉形。体侧银白鬼,背面黄绿色,背鳍和尾鳍淡黄色。为近海洄游性的中上层鱼类,游泳迅速。水温低一般栖息于外海,水温高时游近沿岸。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多在中下层;夜间、黄昏和黎明或阴天在中上层。潮小流暖时,活动水层较浅;潮大流急时活动水层较深,主要以鱼类、头足类、多毛类、长毛类等为食。每年春、夏季游向近岸产卵。产卵场多在有江河注入的海区。怀卵量14-16万粒。卵浮性,球形。产卵后多分散于水的上层,进行索饵。分布于鳊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我国主要渔场在广东万山群岛、浙江舟山群岛、江苏吕泗洋、海州湾以及山东渤海湾等处。捕捞用机轮拖网、机帆船对网、流刺网、手钓和延绳钓等。营养丰富,味鲜美。据测定,每百克鲜肉含蛋白质20.2克,脂肪5.9克,钙32毫克,磷179毫克,铁1.5毫克,核黄酸0.11毫克,尼克酸2毫克。除供鲜食外,还加工成咸鲞鱼、糟鳓鱼等。
(一)咸鲞鱼
用鳓鱼加工成咸鲞鱼,其风味独特,深受群众欢迎,在冷冻能力较强的当今,沿海某些地方仍有咸品加工。各地在加工咸鲞鱼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浙江的三抱鲞、福建的酶香鲞、山东的咸干鲞,其名声都很高。现将其加工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三抱鲞:经过三次腌制的鳓鲞,舟山地区称之为三抱鲞。这是一种比较浒的传统加工方法。
(1)原料处理:选择新鲜度好的鳓鱼,用长约40厘米的细竹棍,逐条从鱼鳃孔刺入腹腔直通肛门处,以使腌制时盐分容易渗入体内。
(2)头抱:先用10%的盐将鲜鱼拌腌在地板上堆放,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和雨淋,腌渍20小时左右,鱼体内的血水基本上排出,此时的鳓鱼称为头抱鳓鲞。
(3)二抱:头抱后的鳓鲞再撒盐通肚。撒盐时,不仅要鱼体表面全部着盐,并且要顺着用竹棍刺通腹腔的洞往里塞盐,用竹棍塞满盐后,将鱼腹斜向上方,一层层顺次堆砌在桶(缸)内,每砌一层,撒上一层隔盐,总用盐量约为22%。鱼体入桶后,应立即加上压石,压石重约为鱼重的40%左右,经过3-4天的腌渍,即成为二抱鳓鲞。
(4)三抱:经过二抱后的鳓鱼出桶后,再进行第三次腌制,用盐量为23%。层鱼层盐地腌入桶内,上层轻加压力,约为鱼重的15%左右。经过4个月左右的腌渍,就会散发出一股香味来,卤汤的上层浮着一层油花,这就成了三抱鳓鲞,出桶后,即可进行定量包装。
2.酶香鲞
(1)原料的选择和处理要选择原料新鲜,鱼体鳞片完整,在产卵前较铁矿石的鳓鱼。洗净鱼体表面的粘液不宜用冰藏原料,因为冰藏使鱼体组织中酶类的自溶作用受到抑制,影响发酵。
(2)撞盐:掀开鳃盖,装灌食盐,用小木棒从鳃盖捅入腹腔,但不能捅破腹肉,以免影响发酵,肚盐和鳃盐的用量约为鱼重的8-10%,盐撞好后,将鱼放进池或桶中腌渍发酵。
(3)腌制发酵:下池腌制前,先在池撒一层薄盐,然后把撞肚盐的鱼小心地背向上,平斜排入池中,排叠时头尾间压,排列要十分紧密,以免成品鳞片松驰,各层鱼体之间应均匀撒一层隔体盐,用盐量从下而上逐渐增加。腌渍后加盖封顶盐。一般用盐量为30-38%,根据季节和鱼体大小的不同,而用盐量则不同,气温高时用盐量多,气温低时用盐量少,大鱼用盐多,小鱼用盐少,用盐量只有适当掌握,才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盐量过多将影响发酵,过少则易腐败。
鱼体下池腌制在24小时内变化不大,过后由于发酵分解,鱼体逐渐膨胀,经2-3天,鱼体即开始产生出特有的酶香味,即进行压石。
(4)压石:鱼体放出酶香味后,表明肌肉已经发酵,此后不会再松软,故可加压力。压石不宜太重,以免鱼体互相粘着。压石后鱼体被卤汤浸没为度,石重一般为鱼重的8-10%。压石时间,视发酵程度及气温状况掌握,一般经两天后,鱼体中的盐分即可渗透均匀。
(5)包装:成品捞起后,放入筐内滴干卤水,再进行定量包装。一般用筐装,鱼体逐层排列,层与层间要加3-5%的隔体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