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朋友在病虫防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有的用药量过大,有的没对症下药,有的防治失时,不但防效差,还容易使作物产生药害,造成浪费和污染。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防治,才能达到安全、高效、经济的目的。
误区一重治轻防,不见病虫不施药。小麦病虫防治的关键是“防”,而不是“治”,特别是土传和种传病害,采取包衣提前预防效果非常好,成本低。但是农民朋友往往不注意提前预防,等到病害发生明显、造成损失时才进行补救。如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的防治,杀菌剂包衣防效可达80%以上。若看到危害时再防治,效果很差,也会造成减产。
误区二不按照要求配药,随意加大用量。认为用药浓度越高越好,往往是宁多勿少,其实不然,浓度过高,极易产生药害,得不偿失。特别是一些激素类、除草剂等农药,随意加大用量,易造成药害,就会造成减产。
误区三懒省事,造成防治效果差。如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大部分农药是触杀型农药,必须将药液喷撒到小麦茎基部,使其接触农药,才能有好的防效。农民往往为了图省事,一般都是采取每亩地喷撒一桶药液的方法,结果防效差。
误区四不分防治对象,见药就用。许多农民不知道自己地里发生了什么病虫,家里有啥药,就随便喷到田间。结果误用农药造成药害现象时常发生。
误区五用药越贵越好,一些人存在药越贵越好,“进口”的比国产的好等错误认识。其实用药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只要病看准了,农药选对路了,浓度用恰当了,使用时间把握好了,使用方法合理了,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误区六混淆高效与高毒的概念,缺乏安全观念。片面认为高毒就一定高效,大量使用高毒农药,结果防效不理想,还造***的中毒现象发生。
解决办法:
一、要对症下药。作物发生病虫害时不可盲目用药,要根据农药的特征及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做到对症下药。
二、适时适量用药。适时用药即要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在发生前或刚刚发生时用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药应有的作用。适量即用药量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防治效果,还有可能诱发病虫害的抗药性。要按照各种农药推荐说明的剂量进行,不能任意增减。
三、混合用药,综合防治。农药混合使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可以扩大防治对象,延缓抗药性,不紧可以充分发挥农药的作用,还可以达到生工、省时、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的效果。虽然农药混合使用效果好,但不可任意混用,要在充分了解农药的特性和农药间混用原则的基础上使用,做到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