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预防地膜棉早衰

2019-05-15 23:14

一、早衰原因

1.多年连作。棉花连作时间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连年重茬,再加上棉农有机肥投入不足,棉田后期供肥能力弱,脱肥造成棉花早衰。植棉年限较短的棉田,棉花大多青枝绿叶;连作5年以上的老棉田,前期生长尚好,一旦中后期遭遇低温阴雨,则大面积发生红叶症状,其主要原因:

①由于棉田长期连作,秸秆还田,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抗生菌数量少,导致病害发生日益严重,从而引起早衰。

②长时间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使土壤的生态体系失去平衡,土壤肥力大大下降,造成棉花早衰。

③棉田积累的残膜多,不利于棉花根系生长和发育,直接影响棉花根系下扎和伸展,造成棉花根系畸形和扭曲,不利于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继而影响棉花地上部分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蕾铃脱落增加,引起棉花早衰。

2.地膜棉存有不足。前期容易疯长;中期容易倒伏;后期容易早衰。主要是由于地膜棉根系分布浅,发育提前,不利于棉花根系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抗旱性减弱,一旦遇到高温干旱,或水量不足,极易引起早衰。

3.水肥管理不当。棉花生长前期施肥料多,中后期施的少,导致棉花地上部分的营养体过大,蕾、花、铃多,但因中后期养分不足,蕾铃大量脱落,棉株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引起早衰。

4.化调不合理。若时间不当会使棉花中上部果枝伸得太长,影响下部果枝的通风、透光和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下部果枝蕾、铃脱落,即使不脱落形成的铃也较小,单铃重较轻,引起棉花早衰。

5.害虫危害。棉花蚜虫、棉叶螨以刺吸式口器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破坏叶片光合作用,使叶变色、卷缩,甚至脱落,引起早衰。喷洒农药、喷肥浓度过大,喷药次数多,会使叶肉细胞受损,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斑块,或叶片发红而枯焦,导致蕾铃脱落严重,引起早衰。6.品种抗性差。棉花品种繁多,更新快,棉花本身的抗病性、抗逆性差,也会引起早衰。7.气候因素。花铃期的连续降雨和低温,引起棉花大面积红叶,甚至干枯脱落,引起棉花早衰。

二、防治对策

1.选择生产潜力大、有后劲,后期结铃性强、不早衰的高产优质品种。严禁从重病区调入未经检疫合格的种子。

2.合理轮作。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粮、棉轮作倒茬,以保持土壤养分的长久稳定循环。

3.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增施钾肥。每亩施用化肥分别为: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20~25公斤、钾肥20~30公斤;除农家肥外,还要补施一定量的硫酸锌、硼砂等微肥,具体用量为硫酸锌1~2公斤、硼砂0.5公斤。地膜棉的苗期、蕾期一般不追肥。花铃期肥要早施、重施,施肥量占总量的2/3,要改花铃期一次施肥为初花期和盛花期两次施肥。初花期施尿素每亩7~8公斤,盛花期施11~14公斤。追肥要开沟埋施,结合浇水,以发挥肥效。地膜棉根系分布浅,对干旱比较敏感,尤其是伏旱,极易造成早衰。因此,要浇好初花水、结铃盛期水和后期水。由于花铃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而且行间不宜操作,可喷施2%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氢钾,或1%的磷酸二铵溶液,每亩用量75公斤左右,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4.病虫害的防治。棉花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枯、黄萎病;虫害有:地老虎、棉蚜、棉铃虫、红蜘蛛、斜纹夜蛾、盲椿象、棉蓟马等。对于棉花枯、黄萎病,轻病区要拔除病株,减少病菌的积累,重病区实行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与棉花轮作有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防治虫害要做到早调查、早防治,力争将危害消灭在中心株或点片发生阶段。在药剂防治时做到低浓度、大水量,减少农药喷洒次数。严禁使用对天敌杀伤大的农药。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