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9-05-22 11:46

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和青粉病。由稻曲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世界水稻主产区有广泛分布,印度、日本及中国发病最重,我国南北水稻区均有发生,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不仅影响产量,降低千粒重,还污染稻谷,影响人体健康。

症状:为害个别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渐膨大,包裹内外颖两侧(比健数大3-4倍),呈黑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以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厚垣孢子。一般病穗在水稻齐穗后4-5天可始见,8-10天后为发病高峰,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75%以上,全部病穗在齐穗后15天出现,病穗发生持续10天左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散落于稻株叶片上,主要随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及幼器,造成谷粒发病。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淹水、串灌、漫灌,发生重。一般大穗型品种及晚熟品种发病重;偏施或重施氮肥以及穗肥用量过多、过迟造成贪青晚熟的水稻,发病重;杂交稻及杂交稻制种田感病发生重。

防治方法: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期施药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防治适期必须掌握在破口前7-12天(可根据植株外观,当田间10%剑叶叶环与剑叶下一叶的叶枕持平或剑叶叶环高于剑叶下一叶叶枕1厘米时),每667平方米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毫升,或70%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5克,或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2-15克,或12.5%氟环唑悬浮剂60毫升。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