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包括补苗、中耕除草、覆土、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随着芦笋种植技术的提高与改进,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做到当年育苗,当年定植,第二年采收。为使芦笋尽快进入采收期,定植后应重视田间管理,以促进幼苗的生长,为芦笋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1.补苗
芦笋产量是由单株产量和田间株数形成的,田间芦笋植株数量直接影响芦笋的产量。单位面积内的芦笋必须保证一定的植株数量(基本苗),才能为芦笋丰产奠定基础。芦笋定植后,由于各种原因,田间可能会缺一部分苗,因此,芦笋定植后应及时补苗。补苗一般在芦笋定植1个月内进行,补苗时应先挖穴,再把与田间芦笋苗大小相近的苗补栽入穴,补苗后应立即浇水以利补苗成活。
2.中耕、除草和覆土
芦笋定植后一般有一段时间的缓苗期,施肥、浇水和松土为杂草滋生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杂草不仅消耗地力,而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应及时结合中耕除草。芦笋定植后,由于定植沟尚未沉实,往往会有所下沉,因此中耕时还应注意覆土至与地面持平。浇水或下雨后土壤如出现板结,要立即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以满足芦笋根系呼吸对氧的需求,促进芦笋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3.水肥管理
芦笋虽耐干旱,但保持田间合适的水分含量有利于芦笋植株的生长。刚定植的芦笋,其根系尚未完全展开,耐旱力较差,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通常的做法是结合田间施肥浇水。幼苗期芦笋吸收肥料的能力弱,用水化解复合肥,少量多次浇灌,既可促进芦笋尽快利用养分又可起到浇水的作用。因为芦笋不耐渍涝,夏季雨水多,应注意开沟排水。
4.病虫害防治
芦笋定植后植株矮小,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此时为害芦笋植株的害虫主要为蚜虫、蛴螬、蝼蛄和地老虎。夏季雨水多、温度高,极易诱发茎枯病和褐斑病等,应注意加强田间巡视,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