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灌结合田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019-06-10 06:52

管灌是我国农村大田使用最为普遍的灌溉模式,管道输水速度快、能耗低,水分利用效率高,但是缺点是田间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将管灌与其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巧妙结合,就能取长补短,达到高效节水灌溉的目的,且工程投入较少。

“管灌”与“膜上灌”结合

膜上灌是将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的部分覆盖改为沟畦全覆盖,把膜侧沟灌改为膜上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灌溉过程中,输水配水采用低压管道,田面灌溉采用“膜上灌”技术。要求两种技术结合点采用软管连接,将灌溉水从管道引入覆膜的沟内,利用地膜上的放苗孔,让水进入作物根系分布区域,管溉水沿主根下渗,向四周土壤扩展,形成以主根为对称轴的椭圆形土壤富水球体,只湿润作物根区附近土壤,属局部灌溉。

“管灌”与“自压喷灌”结合

自压喷灌是丘陵地区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之一。能够通过自然地形高差形成水压力,来满足喷灌喷水所需的压力,结合“管灌”,即能节水又可节能,但推广应用受地形条件限制。

“管灌”与“小畦灌溉”结合

如果把大畦划成畦长30~50米,畦宽2~3米的小畦,灌溉水流程短,灌水均匀度高,不产生深层渗漏,可以降低灌水定额。当畦长30~50米,畦宽2~3米时,灌水定额一般在40~50立方米/亩左右。比长畦漫灌节水50%以上。“管灌"与“小畦灌溉”结合后,可以弥补长畦管灌需水定额大,灌水不均匀,容易形成深层渗漏等缺点。

“管灌”与“微灌带”结合

滴灌带和微喷带一般价格便宜,属于微喷灌最末级的灌水设施。采用耐老化塑料支管,连接管灌出水口与微灌带,利用低压管道出水口提供的压力,来满足微灌带喷水或滴水所需要的能量。可以使灌溉水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

“管灌”与“间歇灌”结合

间歇管灌是当水流入沟内一定距离时停止供水,第二次供水推进长度为第一次供水的湿润长度加上新推进的一段长度,然后再停止供水,如此反复直到沟渠全部灌溉完成为止。间歇灌溉与传统连续灌溉相比,可以节水26%~38%。在管灌给水栓上加上专用间歇阀,就可以实现灌溉与间歇灌溉的结合,操作方便节水效果显著。

管灌结合其他田面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可以减少节水灌溉建设的资本投入,同时达到高效节水省工的效果,只要稍微变通,自行组装就能完成,建议广大农民群众尝试实践。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