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与棉铃虫发生危害症状区别及防治方法

2019-06-12 07:46

一、玉米螟与棉铃虫发生危害症状的区别1、昆虫分类不同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棉铃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玉米螟及棉铃虫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属于钻蛀性害虫,2、虫态外观识别均不相同a、成虫玉米螟成虫褐色,雄蛾体长10~13mm,翅展20~30mm,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棉铃虫成虫体长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b、卵玉米螟的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一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350~700粒,呈鱼鳞状排列,卵多产在50cm以上植株上,以叶片背面、中脉附近较多。

棉铃虫卵散产,一头雌蛾可产卵500~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卵约0.5mm,半球形,乳白色,卵呈纵横网格排列。c、幼虫:玉米螟老熟幼虫体长只有20~30mm,而棉铃虫的老熟幼虫个体可达40~50mm,d、蛹:玉米螟蛹长15~18mm,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棉铃虫蛹长17~21mm,黄褐色,腹部第5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3、寄主范围不同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还危害棉花、高粱等作物。

棉铃虫的寄主植物多达20多科200余种,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4、取食部位不同玉米螟3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的玉米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

棉铃虫在玉米上主要取食花丝、幼嫩的籽粒和穗轴。5、危害症状不同

玉米螟幼虫蛀穿玉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虫孔,4龄以后,大部分幼虫钻入茎秆进行危害。幼虫危害叶片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玉米穗期还常蛀食穗轴,咬食花丝及籽粒,引起籽粒霉烂。

棉铃虫危害玉米叶片时,自叶缘向内取食,有时可将叶片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危害穗轴时,可将穗轴啃食一条深沟,并残留一排粪便。棉铃虫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孔洞或缺刻,有时咬断心叶,造成枯心。为害果穗时常把花丝吃光,并咬食幼嫩籽粒,除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还可加重穗腐病发生。二、防治方法1、摘除卵叶,降低虫口密度针对玉米螟和棉铃虫具有集中产卵的习性,可结合整枝,摘除卵叶,并带到田外销毁,可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

2、人工剪花丝:当玉米雌穗花丝已授粉变红开始萎焉,逐株逐穗剪去玉米雌穗苞叶空尖部分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3、物理防治针对玉米螟和棉铃虫成虫具有趋光的生物学特性,可安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4、化学防治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0%辛硫磷颗粒剂每亩0.25千克加细沙2千克拌匀后,每株的大口中撒2-3克,可防治玉米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株2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按1∶100配成毒土混匀撒入喇叭口,每株撒2克。

药液灌注法可用80%敌敌畏乳油,稀释成2500—3000倍液,每株玉米灌10—15毫升。

5、玉米心叶期用颗粒剂丢心或药液灌心,毒杀心叶内幼虫。

用药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应在卵孵高峰期至3龄幼虫前施药。适用药有乙基多杀菌素、辛硫磷、晶体敌百虫、乙酰甲胺磷等。穗期防治,可以在玉米抽雄时用药液灌注雄穗,吐丝期将药喷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杀死在穗部危害的幼虫。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