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叶部主要害虫防治

2019-08-07 03:39

结合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我们对潜山县杨树食叶害虫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县杨树食叶害虫主要为杨尺蛾、舟蛾、刺蛾类害虫。

1杨尺蛾

杨尺蛾又名春尺蠖、沙枣尺蠖,发生期早,幼虫发育快,食量大,常暴发成灾,轻则影响林木生长,严重危害时引起枝梢干枯,树势衰弱,引起林木大面积死亡。

1.1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7~19mm,无翅,体灰褐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腹部各节背面有数目不等的成排黑刺,刺尖端圆纯,腹末端臀板有突起和黑刺列。雄蛾体长10~15mm,翅展28~37mm,触角羽毛状,前翅淡灰褐色至黑褐色,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褐色波状横纹。中间1条不明显。

(2)幼虫。体长22~40mm。老龄幼虫灰褐色,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1个瘤状突起,腹线均为白色,气门线一般为淡黄色。

1.2生物习性

该虫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夏、越冬。第二年2月底或3月初,地表5~10cm处土温0~C左右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雄蛾具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白天静伏在枯枝落叶和杂草间,已上树的成虫则藏在开裂的树皮下、树干断枝处、裂缝中以及树枝交错的隐藏处。成虫白天有明显的假死性。卵多产在树干1.5m以下的树皮裂缝中和断枝皮下等处,3月上中旬见卵,卵期13~30d。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幼虫5龄,幼虫期18~32d。5月中旬前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入土后分泌液体,使四周土壤硬化而形成土室,在内化蛹。蛹以树冠下分布较多,蛹于次年春羽化。

1.3防治措施

(1)灭蛹。在蛹越夏、越冬期间,可深翻林地,将蛹锄死或翻于地表,集中杀死。

(2)灯光诱杀雄成虫。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雄蛾,并可据此测报虫情。

(3)阻杀无翅雌成虫。在树干基周围挖深、宽各约10cm环形沟,沟壁要垂直光滑,沟内撒毒土(细土1份、混合杀螟松1份);20%杀灭菊酯乳油5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3.3倍液,用柴油作稀释剂,将制剂在树干lm处喷闭合环;用20%杀灭菊酯或2.5%溴氰菊酯和柴油以1:21.3配比稀释,将宽约5cm的牛皮纸浸入,取出晾干后,于上述树干高度围毒纸环。这些方法对羽化后无翅雌成虫上树均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4)药剂防治。幼虫危害时,对低矮幼树可用机动喷雾器喷洒菊酯类杀虫剂2000~3000倍液,对高大树木,可打孔注药毒杀。

2舟蛾类

舟蛾是一类种类众多的重要食叶害虫类群,常给杨树带来严重危害的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分月扇舟蛾和杨二尾舟蛾等。因杨树舟蛾发生世代多、大龄幼虫有暴食习性,轻则影响杨树生长和产量,重则2~3d可将杨树叶全部吃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1生物习性

成虫羽化后一般不需要补充营养,不活跃,白天隐伏,到黄昏或夜间飞翔觅偶交尾,卵多散产或成块产于嫩叶背面或枝条上。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幼虫一般有5龄,3龄以前大多群栖叶背剥食叶肉,食量很小,3龄以后其食量剧增,其中又以最后一龄的食量最大。根据幼虫食性,防治舟蛾幼虫一定要在3龄以前进行(见表1)。

2.2防治措施

(1)做好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各地必须落实好各级监测人员,做到专职技术人员与兼职护林测报员相结合,定点、定时进行虫情动态监测,这是防治的前提和关键。

(2)人工杀灭越冬蛹。在全面、准确掌握第五代幼虫发生地点、面积及越冬前后蛹密度的基础上,利用冬春季节开展人工灭蛹工作,这是事半功倍的措施。

(3)药物防治。对三至四年生幼树,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加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用4.5%绿丹微乳剂1500~2000倍液,12%路路通乳油3000~4000倍液,0.2%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等机喷。对树高超过10m的大树,可采用打孔注药毒杀法,先在杨树胸径处用打孔机打孔,然后用20%久效磷可溶性粉剂或40%氯化乐果乳油1:1浓度,胸径有几厘米就注几毫升药剂。此法杀虫效果好,安全,对天敌、环境副作用小,并可兼治其他刺吸类害虫等。

(4)生物防治。在防治第一、二代幼虫以后,同时进行下一代卵期生物防治工作。杨树舟蛾的卵寄生蜂主要是舟蛾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等。放峰量:虫口密度较低的放45~75万头/hm2,虫口密度较高的放75~150万头/hm2。

对杨树舟蛾害虫的防治,必须以虫情监测预测预报为基础。重点人工杀灭越冬蛹,抓住第一、二代虫源地的幼虫防治,压低虫口,加上卵期人工释放寄生蜂等措施综合防治,把杨树舟蛾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3刺蛾类

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虫,杨树上常见种类有黄刺蛾、褐刺蛾、扁刺蛾和褐边绿刺蛾等。

刺蛾是一类经常发生于林带、行道树、庭院树木及果树的重要害虫,食性杂,能危害多种阔叶乔灌木。其小幼虫常群集啃食树叶下表皮及叶肉,仅存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斑;3龄后分散危害,取食全叶,仅留叶脉与叶柄,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致使树木枯死。幼虫身上的枝刺触及人体.会引起红肿和灼热剧痛。

3.1形态识别

刺蛾成虫体粗短,翅上鳞毛厚。幼虫头小,能缩回于前胸下,体短粗肥,胸足小,腹足退化,体上生有枝刺。

3.2生物习性

刺蛾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2~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天静伏于树冠或杂草丛中,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初孵幼虫多不取食或仅食卵壳,2龄幼虫取食树叶下表皮,4龄幼虫取食全叶。幼虫期1个月左右,老熟幼虫从树干爬行下树或直接坠落地面,经短距离爬行,入土lcm左右结茧。8月份第一代成虫羽化,8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取食危害,10月上旬第二代幼虫老熟,落地入土结茧越冬,黄刺蛾等刺蛾在小枝或树干上结茧越冬。

3.3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茧。刺蛾越冬期长达7个月,可据不同种类刺蛾的结茧地点,采用采摘、敲击、挖掘虫茧,并挖深坑埋杀,可有效减少虫口密度。

(2)杀灭初龄幼虫。刺蛾小幼虫多群集危害,叶片上白膜状危害特征明显,可以摘除消灭。

(3)杀治老熟幼虫。老熟幼虫入土结茧需爬行,清晨在树下检查,见幼虫就杀灭,可以减少下代虫口密度。

(4)灯光诱杀成虫。大多数刺蛾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

(5)药剂防治。刺蛾幼虫对药剂抵抗力弱,可喷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000~5000倍液喷杀。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