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我市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多次接到农民来电咨询,反映玉米出现分蘖问题,现就笔者所知,对这个问题发生原因及处置方法做一综述。
一、玉米分蘖发生的时间和部位
1、分蘖时间:玉米分蘖最早可能发生在发芽出苗期;在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蘖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可不必防治。大多数情况下玉米分蘖发生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左右,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所以对玉米以后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十分不利。
2、分蘖部位:玉米分蘖一般发生在根茎部,也就是临界土面或土面略下部的地方,中耕培土对这一部位的分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病害而导致的分蘖或分枝表现为全株性症状,即在大部分节上都长出分蘖,个别还表现整株矮化和分蘖丛生现象。因病害而致的分蘖只能通过预防病害而加以防治。
二、玉米分蘖现象发生的原因
1、品种特性。玉米分蘖是禾谷类作物的固有特性之一,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所以生产上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情况也比较少见。不同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分蘖特性。
2、干旱影响。玉米生长期严重干旱,造成主茎上部生长发育障碍,往往就会出现分蘖现象,而在正常年份,则不会长出分蘖。
3、群体密度的影响。群体密度过小,容易发生分蘖现象,这在分蘖性强的品种栽培上,表现最为明显。分蘖性不强的品种在密度太小时,也会出现分蘖。所以合理的群体密度有利于控制分蘖的发生。
4、病害的影响。玉米遭受某些病害时,也会发生分蘖现象。如遭到霜霉病、粗缩病为害时、玉米地上部茎节上长出许多不孕侧枝,养分不平衡导致分蘖发生,苗后除草剂、控制植株茎秆高度的矮化剂产生的药害也能引起分蘖多发。
三、玉米分蘖对产量的影响
一般大田玉米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收获籽粒,玉米植株产生的分蘖会消耗植株体内的有机营养,并削弱主茎的生长发育。另外,由于玉米的大部分分蘖最终不会形成结实果穗,即使能够结实也只是形成一个小的顶生果穗,而且很容易受到病虫的侵害,基本上没有多大收获价值。因此,分蘖肯定会对玉米的籽粒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四、玉米分蘖的防治
1、选择合适的品种:通过试验种植或比较,选择分蘖性弱或不分蘖的品种。
2、进行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如株高、叶片夹角大小等,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防止因密度太高造成田间郁闭或因过度稀落导致分蘖发生。
3、结合中耕培土人工除蘖:玉米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产生的分蘖,只能结合中耕利用人工除去。方法是先拔除分蘖,然后进行中耕培土。一般在苗期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可有效抑制分蘖。
4、科学管理进行预防:通过采取抗旱措施预防干旱发生、进行科学配方施肥等,可有效防止因干旱和肥料不均衡而产生的分蘖现象发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