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寒露将至,是我县红薯收获的最佳时期,现将红薯收获及贮藏技术介绍如下:
一、适时收获。
红薯一般地温下降到18℃开始收获,也就是“寒露”前后。贮藏食用薯可稍晚收获,但一定要在枯霜前收完。收获宜在晴天上午进行,中午在田间晾晒,然后严格选薯,剔除在田间遭受水浸、冷害、冻害、破伤、带病的薯块,精选后于当天下午运回窖内贮藏;在收获运输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轻装、轻运,以免碰伤薯块,窖藏红薯不能在外过夜,以防夜间低温遭受冷害,当天收获,当天入窖最好。
二、安全贮藏。
薯块在贮藏期间的适宜温度为10-14℃,低于9℃则易受冷害,高于15℃则呼吸作用旺盛,大量消耗养分和水分,致使薯块减重,温度高于16℃,薯块易发芽和病害发展,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根据薯块的特点和天气变化,对薯窖的管理匀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薯块人窖初期以通风、降温、散湿为主。因为刚入窖时外界气温高,薯块呼吸强度大,放出大量的水汽,二氧化碳和热量致使窖内温度高、湿度大。这就给薯块发芽、感染病害创造了好条件,尤其是带病的薯块由于病菌侵染蔓延,造成薯块大量腐烂,俗称“烧窖”。如果温度适宜,薯块只会发芽不会腐烂。薯块人窖30天内(尤其20天内)要经常注意窖内温、湿度的变化,加以调剂。入窖1-5天为了促使伤口愈合,窖温保持在15-18℃,注意不要使窖温上升到20℃以上,以后时期窖温应控制在不超过15℃,最好是10-14℃,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二)、中期:这一时期是指薯块入窖后30天至来年立春前后,以保温防寒为主。这个阶段气温低,薯块呼吸强度弱,放热量小,是薯块最容易受冷害的时期。对薯窖主要注意保温。如封土,在薯堆上盖干草,雪天温度低,视窖温应适当加热。
(三)、后期:立春至出窖前,应加强通风换气。此期由于气温逐渐回升,但不断有寒流,天气变化无常,由于薯块长期贮藏,呼吸作用微弱,抵抗力大大削弱,经不起窖温过大的变化,受不了低温的侵袭。所以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要保持窖内温度在12℃左右,相对温度不低于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