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海水稻,在国内基地试种之后,在迪拜沙漠基地也成功收获,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说,海水稻成功种植的背后,是我国对盐碱地实施土壤改良的不断探索。
海水稻是一种什么水稻?为什么能耐盐碱地?将来能否大面积推广种植?日前,笔者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研发中心实验基地,为大家解密海水稻。
海水稻让滩涂变成良田
青岛,胶州湾北部,一跟100来米的管子,连接着汪洋大海和不远处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基地里的海水调配池,正在等待给引来的海水赋予新的使命。
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李继明,正蹲在试验田边,仔细观察稻秧的长势。2017年,袁隆平的研发团队就是在这里进行了海水稻的小面积测产。
在淡水稀缺的沿海地区,用稀释海水浇灌稻田正在探索进行。不过,李继明口中的海水稻并非是长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我国的耐盐碱水稻要追溯到1986年陈日胜和罗文烈教授培育的海稻86。虽然几十年过去,但目前海水稻的选种工作依旧关键。李继明介绍说,目前想要改良品种,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技术,也就是基因标记方法最为可靠。
从种子筛选到育苗育秧,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到适合我国盐碱地的水稻品种。我国长期深受土地盐碱化之苦。据统计,全国有17个省区都分布有盐碱地,总面积约有15亿亩。这些地方,普通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难以生长。李继明说,有了耐盐碱的海水稻,无疑将成为今后促进荒芜土地开发,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海水稻推广还需久久为功
袁隆平不止一次提到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飘香,要培育出耐盐碱高产海水稻良种,推广1亿亩高产海水稻。如今,海水稻技术攻关路线图已完成,并在全国6个省开展耐盐碱杂交海水稻试种示范攻关,力争2020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不过李继明也坦言,想要实现海水稻的市场推广,还要久久为功。李继明说,总产量不高,老百姓就得不到实惠。杂交稻产量要高,老百姓才能赚钱。所以光耐盐还不够,真正要开发推向市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即便如此,李继明依旧看好海水稻的前景。他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和农业用地的矛盾越发突出,把荒滩盐碱地利用起来,既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能减轻18亿亩耕地红线的负担。将荒漠变绿洲,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