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生产管理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所有生产环节都要尽可能的在消毒、灭菌、除虫后的干净状态下进行;另一个是要人工调节出适宜平菇生长的生产环境。平菇生产的不同管理方法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特点,最终实现平菇生产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阶段管理法是根据平菇生产的特点,为便于管理,人为将连续进行的平菇生产过程分成产前、产中及产后三个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管理要点,有的放矢的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其实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平菇生产前期的管理要点
这个阶段是指生产平菇的准备阶段,包括安排生产时间、选择品种、准备栽培原料、准备菇房等,这期间的管理要点可以概括为:季节宜、品种好、料基优、菇房净。
1.1季节宜
是指安排合适的季节进行平菇生产,青海采用日光温室生产平菇,一年有两个生产季。分别是:秋冬生产季,当年9月至次年2月为秋冬生产季,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10月底至次年2月低温出菇;春夏生产季,当年3月至当年8月为春夏生产季,3-6月投料播种,4-9月高温出菇。秋冬生产季以供应冬季及春节市场为主,生产周期长,效益高。春夏生产季以供应夏季市场为主,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可以丰富夏季市场蔬菜种类。由于青海海拨变化大,同一季节,不同海拨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生产平菇也可以安排在这两个生产季以外的时间,按可操作、经济性好的原则,结合当地海拨、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具体情况、交通条件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安排。河湟谷地(海拨2000m左右)应以上述两个生产季进行平菇生产为宜,否则会极大增加生产管理成本。
1.2品种好
就是选择优良的栽培品种,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周年生产,要根据不同生产季节选择生产性能和商品性能都好的平菇品种。菌株子实体的颜色、大小要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来选择白色、灰色或黑色品种。一般说来,秋冬生产季应尽量选用中温型深灰色品种,这类品种子实体丛生,柄短,梗硬,菇形好,抗病性强,产量高;春夏生产季品种应选用中温型或广温型的灰白色品种,这类品种朵大形美,丛生,肉厚,出菇整齐,商品性好。单家单户的种植户最好从专业平菇供种机构购买已在当地推广成功优良品种。选购到好的栽培品种后,要及时播种,尽量减少播种等待时间和转管次数,这是因为一般菌种的菌丝长满后,贮存时间很难超过一个月。
1.3料基优
是指平菇栽培料各组成成分配比适宜,营养丰富,生产性能高,成本低。青海没有稻壳和稻草,是生产平菇的不利因素,但青海有大量的麦草和豌豆秸,在不同季节栽培料中掺加适量的麦草和豌豆秸来替代部分稻壳,可以降低栽培料成本,同时不降低栽培料的生产性能。春夏季栽培料的配方为:棉子壳75%,麦草15%,豌豆秸10%;秋冬季栽培料的配方为:棉子壳85%,麦草10%,豌豆秸5%或棉子壳90%,麦草5%,豌豆秸5%。麦草和豌豆秸都要选用无霉变,干净的原料,棉子壳选用长绒的原料。调制栽培料时,先将麦草和豌豆秸粉碎成2cm的小段和棉子壳一起在阳光下曝晒,然后用浓度为3%~5%的石灰水拌和栽培料,拌和后的栽培料要堆2~4d,使麦秸变软,棉子壳充分吸水。拌和后的栽培料达到无干料、无结块、松散潮湿即可。
1.4菇房净
是指生产平菇的厂房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后,达到生产平菇的干净状态。在平菇生产过程中,与平菇协同进化的各类平菇病原微生物、害虫的生长发育周期和平菇生产周期高度一致,往往会在平菇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发作,增加管理的难度,常常造成重大破坏。生产季开始前对生产厂房设备进行彻底细致地消毒、灭菌、除虫处理是简化管理的有效方法。首先,要保证生产平菇的日光温室建在远离垃圾场、屠宰厂、饲养场和厕所的地方,同时也应在这些场所的上风口处,并离生活场所也应有相当距离。菇房内不设置非生产性通道,禁止非生产人员进出。在菇房的人员进出口、原料进出口处设置石灰池,将通风口安装上细窗纱。并对菇房周围环境进行经常性消毒和清洁工作。其次,是在袋料进菇房前15~20d,对日光温室进行彻底杀菌、除虫。可采用2000倍万菌灵水液和1000倍万菌消水液在温室内交替喷施2~3次,再用低毒高效的触杀型杀虫剂,如敌敌畏800倍液、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000~3000倍液喷施,除虫1~2次。
上述农药应分开使用,要喷到菇房内部所有部分。喷施后,封闭菇房24h。对老菇房的地面、木材表面、钢结构表面、墙体表面也可用汽油喷灯进行短时快速火焰消毒,并结合药剂消毒灭菌效果较好。完成消毒后,在温室内安装黑光灯,其下放置诱杀盆,内置糖醋液(酒∶水∶糖∶醋=1∶2∶3∶4,放入少量敌敌畏)用以诱杀平菇生产中常见的菌蚊、平菇蝇科、螨科等害虫。
2平菇生产中期的管理要点
平菇生产中期是指栽培料装袋以后一直到出菇完毕的这个阶段。
此时平菇已种入栽培料中,对栽培料的各种调节工作已经完成。此时主要是调节平菇生长发育的温、湿、光、通风等外部环境,从而创造出适宜平菇生长的人工环境。这个阶段的管理要点可以归结为:料基净、快接种、三个度要管好,通风透气不能少。
2.1料基净
是指对栽培料的灭菌处理,经灭菌处理后,栽培料袋内外达到无菌、无虫、无病原体的干净状态,是栽培平菇的基础工作。由于栽培料在收割、运输、贮存、粉碎、调配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带入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青海紫外线强烈,曝晒对栽培料进行消毒除虫简单易行,效果好。方法是:栽培料装袋前,将粉碎后栽培料平铺在水泥地坪上,厚约10cm,在铺好的栽培料层上覆盖透明塑料薄膜,每2~3h翻动一遍,可杀死栽培料中大部分害虫和病原微生物。栽培料装袋后,要尽快上锅灭菌。常温灭菌法的要点是:当锅内顶层栽培料袋温度稳定在85~100℃后,维持24~16h,然后自然冷却。高温灭菌法的要点是:要将栽培料袋按井字型码入锅内,然后快速升温,排出料内冷空气,压力在0.015MPa时,维持高压2.5h后常压下灭菌10h,之后让料袋自然冷却。
2.2快接种
是指向完成灭菌的料袋里接入菌种时,动作一定要快,尽量减少栽培料暴露的时间。青海紫外线强,空气洁净,空气中微生物少,有利于采用开放式接种的方法。采用这种接种方法接种,接种前要把料袋用最少的次数放入菇房,放入量以一天能接种完为宜。同时对接种工具、衣物、人员消毒。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清晨进入菇房接种,进菇房时,将消过毒的所有接种工具一次性带入。进入菇房后,将接种工具和栽培料袋就近摆好后,先向温室空间喷洒些对人无害的消毒药水来抑制空气中的灰尘,以人感觉略潮湿即可。接种时动作要简洁,快速,少走动,接种完成前尽可能不进出菇房。对于采用接种室接种的菇农,则在接种室内按无菌操作的方法接种,动作也要快,减少栽培料被污染的可能性。
2.3三个度要管好,通风透气不能少
三个度指的是湿度、温度、光照度。接种完成后,管理重点从消毒灭菌除虫转入对平菇生长发育环境的控制,创造出合适的湿度、温度、光照度及通风条件,抑制杂菌和病虫害发生发展,促进平菇生长,有利形成更高经济产量。
2.3.1调控湿度
青海空气干燥,环境湿度小(平均33%~40%),调控湿度是平菇管理的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基装袋前,调控栽培料的湿度。向拌和好的栽培料中喷水,同时不断检查栽培料的含水量,一般以60%~65%为宜,此时用力握住栽培料,见水不滴就行。二是栽培料装袋后,控制原基分化的空气湿度。在发菌室中,当80%的菌袋中的菌丝长满料袋以后,及时将菌袋搬入菇房(出菇室),并向菇房地面、墙壁、棚壁、棚顶和空间喷洒,保持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菇房内湿度低于85%,菌袋周身容易形成很厚的菌皮。湿度高于90%,菌丝容易早衰,感染杂菌。可以把菌墙淋水喷湿以后,用塑料膜整体覆盖保湿,并每日揭膜一次,可以保持菌袋的适宜湿度,能大大减轻喷水强度。原基期是平菇水分敏感期,此时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在菇蕾直径2cm以前禁止向幼蕾原基直接喷水,若直接喷水,平菇原基会大批死亡。当菇蕾直径2cm以上时,菇体快速生长,喷水量要增加,可直接向菇体喷水,水温应和菇房气温相一致,每次喷水量以菇体湿润为宜。
2.3.2调控温度
平菇菌袋发菌满袋并移入菇房以后,将菇房温度控制在8~20℃,最适温度12~18℃。同时,将菇房温差拉大到8~10℃,刺激原基分化。具体操作因季节不同而异。要点是:冬季气候严寒,要注意菇房保暖。室外最低温度在0℃左右时,向地面喷热水增温。室外最低温度低于-5℃可以在菇房内设置火炉,通过水蒸汽达到加湿增温的目的。要注意的是,火炉必须有良好通风条件,不能有燃料烟气排入菇房内。火炉要离最近的料袋1.5m以上,最好不用旺火加温,一直保持炉火处于缓慢燃烧状态即可。夏季气候炎热时,以降温管理为主。菇房门窗和通风口应晚上打开白天关上,白天在日光温室上覆盖草苫,并向草苫上喷水降温。
2.3.3调控光照度
要点是菇房内要有200~1000lx的散射光照。即在菇房内正常人能以正常速度阅读报刊为宜。可用调节温室棚面覆盖物多少及人工补光的方法调节。
2.3.4通风调控
菌袋在原基分化期要有适宜二氧化碳浓度,才能促进原基的分化,还可以调节原基发生密度。用塑料薄膜整体覆盖菌墙,既能保湿又能增加袋内二氧化碳浓度,结合每日揭膜一次,能调节出菇部位的二氧化碳浓度,刺激原基分化,保证原基的良好发育。原基期的通风管理,应缓慢进行,菇房通风口开敞程度应从小到大逐渐开放。高原冬季寒冷,冬季通风以顶部通风为主,尽量不打开菇房底部通风口,天气好时通风以短时(334m2,10min)多次(在12:00后16:00以前3~4次),当菇房内气温低于8℃时停止通风。天气不好时,要减少通风时间。通风口内应设风障,避免通风气流过快、过强,使菇蕾失水。菇体快速增长时期,要保持充足的新鲜空气,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3%,即栽培人员长期在菇房操作没有异常感为限。
3平菇生产后期管理
平菇生产后期管理是指上一次生产季生产完成后,下次生产季生产还未开始时的管理工作。
此时当季平菇生产已经结束,管理内容简单,主要是处置栽培废料,整理温室两项内容。一个生产季完成后会留下大量栽培废料,若随意堆放,会增加环境中杂菌基数,并有火灾隐患。将栽培废料进行分类处理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减少平菇生产成本。对于无杂菌感染和轻微感染的栽培废料,可晒干后作为下次生产的燃料,用来灭菌和冬季加温。也可以与近年推广的户用沼气池相结合,把栽培废料做为生产沼气的原料生产沼气,然后作为生产平菇的洁净燃料。也可以进行堆肥,做为有机肥料使用;对于被杂菌严重感染的栽培废料必须埋在离栽培场所1km外的地方或填入垃圾场。把栽培废料当做燃料使用时,应将料袋除去,不要点燃或随意丢弃,也不要做燃料使用,作为塑料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一个生产季结束后,日光温室内可能滋生有害微生物,此时将棚膜揭去,铲除温室内1~2cm的表层土壤并运出菇房,用铁锹或犁翻动地表下10cm左右的土壤,要将下层土壤翻动上来,把上层土壤翻下去,在下个生产季开始前任阳光曝晒,风吹雨打。可以减少生活在表层的有害微生物和害虫。
平菇生产中采用三阶段管理法时,应结合运用其它平菇生产管理技术以及贮存、流通等方面的技术,才能给菇农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推动平菇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使用农药比较敏感。除了采用上述农艺措施防虫控杂外,应尽量通过调控平菇生长环境条件,在不严重影响平菇生产的前提下达到管控有害微生物和害虫的目的。当病虫害严重必须用药时,应严格按规定使用无毒或低毒低残留农药,用药后不到安全间隔期的平菇绝不能上市。
平菇生产是周期性生产,尤其春夏季生产,当出菇高峰到来时,正好遇上市场上其它蔬菜上市高峰,造成平菇供应量相对过剩,价格下趺,菇农收益相对下降,影响菇农生产积极性。因此平菇生产不仅要注重解决生产中的管理技术问题,更应去解决影响平菇贮存、流通上的技术问题。在平菇生产技术成熟的今天,这个问题尤显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