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一般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措施大面积提高单产10%以上实例比比皆是,应该说就当前水稻生产上栽培技术提高水稻单产中的作用远大于品种。目前生产中适合不同地区和气候类型的主流配套技术有旱育稀植、机械插秧、抛秧等。但是提高单产中每项技术都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如旱育稀植技术在手插秧时遇到劳动力紧张,成本高,效益下降;机械插秧技术就遇到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弱,产量不高的问题;抛秧技术就遇到密度不匀、药害问题等都难以真正高产稳产、节本增效。本文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提出提高单产的技术措施。
提高缓苗速度是增加单产的关键
众所周知,北方稻区每提高1克千粒重,可以增产4%左右,因而成熟度是影响单产最大因素。而在北方除品种的熟期外,影响成熟度主要在于移栽后的缓苗(返青)快慢。水稻秧苗移栽后缓苗速度,每推迟5天一般减少一个低节位分蘖,减产12.3%以上。秧苗的缓苗快慢决定于秧苗素质的好坏,秧苗素质的好坏又主要决定于播种量。因此,加快缓苗速度的首要措施是减少播种量,培育壮秧,其次是减少插秧过程中的伤根现象。
多年的分蘖生产力研究中发现,不管什么样的栽培技术措施,一般第4节位以上基本可以保证应有的有效穗数,第3节位分蘖因受缓苗的影响任何栽培措施都表现有效穗数相对少。不同栽培技术也好,缓苗速度快慢也好,所影响的是第1、2节位的分蘖。
施肥不当,无效分蘖过多是提高产量的主要障碍
多年以来,为保证高产所需有效穗数,提出了主穗增产理论。即增加每穴移栽株数,增加移栽密度,重施分蘖肥等。但推广旱育苗后,育苗时间和插秧时间都提前了15—20天,用于分蘖的时间增加了1倍(11天)。按每5天出一个分蘖计,一次分蘖节增加2个,可以保证每株增加2个有效穗。每穴栽3株就可以增加6个有效穗数,加上二次分蘖可以增加10个有效穗数。
在育苗技术已经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目前的状况是:首先,因播种量增加导致秧苗素质弱化、缓苗时间延迟;其次,每穴株数和插秧密度加大,单位面积稻苗过多,所需营养增加,为此加大增施分蘖肥来促进分蘖。其结果是分蘖增加了,但不敢施穗肥,后期肥力不足,大量分蘖死亡,有效分蘖率只有60%左右,穗变小、不齐,成熟度严重下降,产量难以提高。这是目前水稻生产技术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难以逾越的技术节点及制约高产的主要技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