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穿孔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深入分析

2021-01-01 08:27

穿孔病是樱桃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樱桃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樱桃穿孔病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提高种植效益。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淡褐色小点,扩大成紫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角质化,周围有水渍状淡黄色晕环。病斑干枯,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裂纹,病斑脱落形成穿孔。有时数个病斑相连,形成1个大斑,焦枯脱落而穿孔,其边缘不整齐。果实染病形成暗紫色中央稍凹陷的圆斑,边缘水渍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常出现黄白色黏质分泌物;干燥时,病斑及其周围常发生小裂纹,严重时产生不规则大裂纹,裂纹处常被其他病菌侵染而引起果腐。

枝条染病后,一是产生春季溃疡斑,发生于上年已被侵染的枝条上,春季当新叶出现时,枝梢上形成暗褐色水渍状小疱疹块,可扩展至1-10cm,但宽度不超过枝条直径的1/2,有时可造成枯梢现象。春末表皮破裂,病菌溢出,开始蔓延。二是产生夏季溃疡斑,夏末在当年嫩枝上产生水渍状紫褐色斑点,多以皮孔为中心,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稍凹陷,最后皮层纵裂后溃疡。夏季溃疡斑不易扩展,但病斑多时,也可致枝条枯死。

在甜樱桃病(虫)害防治上,部分果农重视果实病害,比如,褐腐病、灰霉病、黑斑病、炭疽病、疮痂病(黑星病)等,而对于叶部病害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樱桃果实发育期短,只需保“果”即可,叶部病害不足为患。而甜樱桃细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果农往往重视不足,加大了防治难度。还有部分果农往往将细菌性穿孔病错误识别为“虫”害,尤其是病斑黄绿色晕圈不明显(由假单胞杆菌侵染所致,而由黄单胞杆菌引发则较为明显)的情况。由此错误的使用杀虫剂治疗细菌性穿孔病,往往收效甚微。

另外,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穿孔)病是甜樱桃叶部最主要、常见的两种病害,有相同之处,比如,发病初期,叶片均有病斑,发病后期,叶片均有穿孔,这使得部分果农较难识别,常常混淆。

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降低果园湿度,使通风透光良好。

②秋后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

③樱桃要单独建园。不要与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混栽。樱桃园应建在距离桃、李、杏园较远的地方。

④药剂防治。一旦发病,应及时喷药治疗,推荐使用微生物源杀菌剂。比如,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等,也可以复配。说到细菌性病害,果农习惯使用农用链霉素,目前看,经多年使用,该药的药效有所下降,尤其是高温下,效果较差,应注意轮换用药。另外,果农还可以试用枯草芽孢杆菌、噻唑锌等药剂。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新型药剂,果农应先小面积试用,尤其是果实发育期,应慎重用药,既要保证用药安全(防止药害),又要保证食品安全。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