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油茶黑胶粉虱防治技术

2021-01-25 09:01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毫米,呈钳状,头、胸部暗褐色,有光泽,前翅暗灰色,沿翅缘有6块淡色斑;后翅浅灰色,亦有淡色斑,腹部橙黄色。雌成虫腹末开口呈纯端有短柄附于叶背。卵橙黄色,鱼膘形。幼虫3龄,初孵幼虫体长约0.2毫米,粉红色至淡黄色,逐渐变成红棕色,尾端有2对毛,两侧的毛较短,二龄后失去胸足与触角,扁椭圆形,介壳状,黑色,臀部有一簇白色蜡毛。蛹体长约1毫米。裸蛹,初蛹淡黄色,半透明,渐变橙黄色,复眼黑色。翅芽灰色。

发生规律在台州1年发生1代,以2龄以上幼虫在黑色蛹壳下越冬。次年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羽化要求日均温度18度左右,相对湿度大于80%,时晴时雨天气最适于羽化产卵。成虫交尾后即可产卵,卵多产于新老叶片背面,排列成环状。6月上中旬孵化为幼虫,善于爬行,找到合适场所后用口针插入叶片组织取食。7月中下旬第一次蜕皮进入2龄,形成黑色介壳,并分泌透明胶液,以后就在介壳下发育至3龄,直到化蛹,不再移动。

危害主要为害叶片,并能诱发煤污病,影响树势。

防治措施(1)剪除病虫枝叶,降低虫口密度,并能增加通风透光,减轻为害。(2)药剂防治,杨梅采摘后进行,发生严重的园块,隔10—15天再喷药一次,药剂与防治蚧壳虫相同。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