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番茄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为害叶片、茎、花、果等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黑褐色,中间具有同心轮纹,潮湿时长出黑色绒毛状霉层,茎受害产生褐色病斑,病斑环生后引起腐烂,使幼苗枯倒。果实受害后,多从果蒂裂缝处产生病斑。病斑凹陷,有同心轮纹,斑上有黑绒毛,病果易开裂,脱落。
2、发生规律: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现出病斑,3—4天产出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温度28℃~30℃,天气多雨雾,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迅速萌发,易造成早疫病的大流行。植株生长衰弱,田间排水不良,发病重。
3、防治措施
(1)、生态防治。加强大棚通风管理,巧灌水,灌水要在上午进行,灌水后要排湿放风。
(2)、消除菌源。实行与非茄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制。温室、大棚要进行消毒,消毒方法用硫磺粉熏蒸。对种子进行消毒,50℃温水浸种30分钟。
(3)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生抗病力。
(4)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克。
(5)发病初期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灭菌丹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天~10天喷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