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地施肥
整地包括耕翻、耙地、打埂、耢平、施底肥等。底肥一定按配方施肥卡施用,底肥施用:N、P、K肥,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底肥纯量为N:160-180;P:70-90;K:80-100千克/公顷。农家肥30立方米/公顷,商品有机肥1吨/公顷。水田禁用硝态氮肥。
二、插秧
插秧期选择:5月20日左右,月末前一定插完。
要求的秧龄:3.5-4.5叶,过小、过大都不好,过小返青慢,穗粒数减少;过大穗数减少,千粒重降低,都影响产量。
密度的确定:密度要根据地力、品种确定,插密米质好,白结子多,出米率低,稀则相反,现在水稻都是大小行距,20厘米小行距,50厘米大行距,根据品种的耐密性,在9*6、8*6比较适合,要插拐子苗。
每穴棵数确定:根据秧苗情况、地力情况、品种特性确定,一般3-5棵。
插秧宜浅不宜深,2厘米左右,浅插可以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分蘖数。
三、追肥
分蘖肥:插后10-15天左右(6月5日前后)视情况而定,每公顷施纯N45千克,促进分蘖,提高有效分蘖数,提高产量。
攻穗肥:出穗前15-20天左右,每公顷施纯N30千克,纯K50千克,均匀撒施。
原则:前控、中补、后重。前期早追施,中稳不疯长,后健不早衰。
四、灌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所以科学灌水是水稻生产的关键,水有平衡土壤温度,调节局部空气湿度的功能,在有水条件下有机质分解后呈铵态氮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P、K、硅等难溶养分,但长期淹水条件下,氧气消耗过多,会有硫化氢产生,损害稻根,使养分流失,所以科学灌溉很重要。
要保证:前期早发不过旺,中期壮苗不披叶,后期防衰不贪青。所以灌水要看地、看天、看长势,灵活掌握。
移栽时:保持1厘米水层,防止漂秧。
移栽后至返青:深水护苗,水层保持在5-7厘米。
返青后至有效分蘖末期:是分蘖高峰期,采用浅水灌溉,水层保持在3厘米左右,增加地温,促进分蘖。
有效分蘖末至幼穗分化期:(6月下旬—7月上旬)采用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减少养分消耗,不可晒开裂。
幼穗分化至乳熟期:(7月上旬—8月下旬)浅水灌(1-2厘米)。孕穗期是需水关键期,田间持水量要求100%,保持水层,如果遇到低于17度的温度要深水护胎,防止发生障碍性冷害。
乳熟至收获前1周:(8月下旬—9月中旬)湿润灌溉,也就是间歇性灌溉,干湿交潜,干干湿湿,有利于灌浆结实,籽粒饱满。此时气温高,有机质活跃,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大,如果一直保持水层,就会产生的硫化氢,伤根,造成底部叶片干枯死亡,使水稻成熟度下降,所以必须干湿交潜,增强根系活力,确保活杆成熟。
收获前:撤水早影响米质,在不影响收割条件下越晚越好,一般在收获前5天左右撤水。
灌溉原则:浅水活苗,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蘖够晒田,深水孕穗,干湿壮籽。最终达到叶青脚秀,谷黄秆绿,穗大粒多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