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要点:发病先从基部叶片开始向上发展,病斑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斑,潮湿时,病叶背面长出白霉,一般不侵害心叶。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原菌经风雨传播蔓延,从植株表面侵入,平均气温在16℃左右病害易流行,高湿有利于病原菌萌发和侵入,多雨条件下往往病重。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淡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淡黄色至黄褐色病斑,直径3—7毫米,湿度大时,叶背或叶两面长出白霉,病斑连片可引起叶片干枯。茎部发病出现黑褐色不规则状斑点。根部发病受害部位表面产生灰褐色或灰黄色稍凹陷的病痕,贮藏时极易引起腐烂。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不宜过早;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前茬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翻,低湿地采用高畦栽培;秋季播种不宜过早,常发病区或干旱年份适当晚播。3、药剂方法。发病初期或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喷药保护,老叶背面也应喷到。常用药剂有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