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稻生产原因及对策

2021-04-13 02:57

水稻是我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年复播面积达90%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85%左右,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区农民有种水稻的习惯,历史悠久,由于生产条件改变,科技不断进步,水稻单产较90年代提高了30%左右,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水稻的生产。一、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土、水、光、温、气是水稻生长中基本的生态环境因素。发生灾害性气候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范围上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例如:水稻生长期间三个生育敏感阶段受灾后的症状及危害性表现:①播种至育秧阶段的暴雨、低温、干旱,会发生烂种烂芽、青稞死苗,影响种植计划;如果补播又延误生产季节,导致晚稻营养生长量不足,造成产量低。②孕穗至扬花阶段的低温阴雨、高温,造成空壳率增加,产量水平下降。③灌浆至成熟阶段的暴风雨、秋旱和寒潮秋霜,有可能发生倒伏、青枯卷叶、灌浆不足,品质下降,某阶段的突发性病虫害,有可能造成减产或绝收。

2.社会因素

1有些地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遭到损害。事实上国家和地方政府花费了许多资金用于生产基础设施的长期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抗灾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沟、渠、路毁坏,农电设施被盗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生产。

2部分乡镇基层组织的农业技术比较薄弱,生产中一旦发生技术性问题时往往把矛盾直接上交,农业生产的前沿阵地由此失去了应有的服务和技术指导作用。

3目前少数地方农业生产技术传送网络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3.人为因素

种子选用、肥料配比、播种时间、移栽密度和对自然因素中土、水、光、温、气的科学调节以及病虫灾害发生的防治,均系人为控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

二、对策

1.确保耕种面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因此,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耕地的基本面积,在耕地的使用中实行征地和造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严格禁止以减少耕地和破坏耕地为代价的掠夺性经营生产。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农业生产毕竟是一个弱势产业,政府仍在继续加强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和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力度,进一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旱涝保丰收。3.加强水稻新优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新技术的掌握运用必须经过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合法。2002年以来,我区主要推广了以水直播为主,机播,机收为辅的轻简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稻鸭共育技术等,每年为农民增加效益6000余万元。主要推广的水稻优质品种有:早稻“两优287”、“鄂早18”、“T优15”等,中稻“鄂中5号”、“扬两优6号”、“新两优6380”和“两优6326”等,晚稻“鄂晚15”、“鄂粳杂3号”、“鄂晚17”、“嘉99-11”等,增收1.4亿余元。

4.加强优质稻板块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为要求,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板块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带动农民学及用科技积极性,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5.进一步健全农技队伍和科技服务网络。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是生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应该始终不渝地稳定农技队伍,做到经费有保障、人员有配备。运用各种现代科技的传播工具,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科技杂志的功能,传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生产技术的到位率,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技术的总体水平。

6.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产,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取长补短。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适用性,时间上具备及时性,培训后要达到能用、会用、易用的目的。

7.完善水稻种植保险制度。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受其影响较大,如何探索一条水稻种植保险办法,有利于减少因灾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