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21-05-10 10:01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如果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量落叶,影响花芽形成,进而造成大量减产。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供大家参考。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枝条。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绿色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大小不一,一般约2~3毫米左右,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病斑千枯后,病部和健康部位组织交界处产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部分与叶片相连。

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巳侵入)。春季在第l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扩展长达1~10厘米,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枝枯现象。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渗出。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枯,故传播作用不大。

2、发生规律

本病的病源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内越冬。第2年春随气温上升潜伏在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渗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皮孔侵入。一般5月开始发病,6月上旬发病较重,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夏季干旱时病势进程缓慢,到雨季发病严重。病菌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不同:当温度在25~26℃时潜育期45天;20℃时为9天:19℃时为16天,树势强时潜育期可长达40天。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及大风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树势衰弱或排水、通风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都较重,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也有所不同。

3、防治方法

3.1加强果园管理

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彻底清扫枯枝、落叶、落果及枯草等,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源。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状,提高抗病能力。

3.2避免与核果类果树混栽

在建桃园时,不仅要求树种纯,选择抗病品种。而且附近不要栽植李、杏、樱桃等其他核果类果树。

3.3药剂防治

桃树发芽前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5月末至6月末,树冠喷硫酸锌石灰液,配方为硫酸锌1千克。石灰3~4千克,水150~200千克。或使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多菌灵等杀菌剂300~500倍液喷树冠,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