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枯萎病怎样防治,菊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2021-05-13 04:45

菊花枯萎病是药用菊花上面的重要病害,在全国栽培菊花的地区均有分布,所以针对此病害一定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那大家知道菊花枯萎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有哪些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菊花枯萎病是真菌性病害。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为菊花尖镰孢菌,为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7℃-32℃,在21℃时病害趋向缓和,到15℃以下时则不再发病。该病发病率不高,但一些要控制花期而进行遮光处理的菊花,因为棚内气温高,不通风,较易诱发此病。危害性极大,植株一旦染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导致植株迅速枯死。

一、菊花枯萎病的症状:

植株染病时,最初表现为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一般不易觉察。接着植株叶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枯死,尤其是下部叶片也开始脱落。因此在植株刚开始出现症状时,一定不要轻易认为是缺水,而延误防治。要仔细观察植株基部茎秆是否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茎秆横切或纵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褐色。也可将植株脱盆,可以看到被病菌侵染的根部变黑腐烂。

防治菊花枯萎病要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二、菊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1、选择抗病品种,并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

2、是进行土壤消毒,定期用杀菌剂杀菌。

3、是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

4、一定要合理控制植株密度,以便于通风透光。

三、化学防治:在植株被病菌感染时,要迅速施药。可用50%多菌灵200倍-400倍液,在植株根部浇灌,并喷洒全株,开始第一天、第二天连续两次,第四天一次,第六天一次,一般情况下,用四五次药即可恢复。但一些重病植株,一定要拔除,最好带出田间烧毁。也可用25%苯来特粉剂200倍-400倍液,或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采用以上方法防治,效果也不错。

一、症状

1、真菌性菊花枯萎病的症状

植株受害后,生长缓慢,缺乏生气,叶片自下而上失绿黄化,最后整株叶片黄化枯萎。发现叶片失绿黄化时,检查茎干,可发现维管柬呈褐色,表皮处有黑色条纹出现。仔细观察植株基部茎秆可见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若将病茎横切或纵切,可见维管柬变褐色或黑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柬也逐渐变成淡褐色。根部被感染后,也变黑腐烂,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也可将植株脱盆,可以看到被病菌感染的根部变黑腐烂。

2、细菌性菊花枯萎病的症状

由欧氏杆菌属的一种细菌侵染引起。症状为浅灰色的水渍状斑,长1~2era,而后渐变为黑色。茎干受害后,软化腐烂,末梢枯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这种腐烂可向下发展,茎内组织消解,转化为胶粘状物,有时茎皮开裂,有红褐色粘液流出。细菌侵染引起的枯萎病因植株品种及环境条件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有时植株部分分枝受害,其余仍能正常生长开花;有时病斑以上枝条发病,病斑以下的萌蘖枝正常。有时插穗带菌,虽无明显症状,而扦插后易发病,这样容易造成病菌的远距离传播。

真菌和细菌感染植株的共同点是:最初都表现为生长缓慢,叶色变浅,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一般不易觉察。接着植株叶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枯死,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尤其是下部叶片也开始脱落。病害逐渐向上部扩展,全株慢慢枯萎死亡。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而另一侧叶片仍然正常生长。因此在植株刚开始出现症状时,一定不要轻易认为是缺水,而延误防治。

推荐文章

© 2024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