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蔓枯病的防治

2021-05-16 14:35

一、症状表现

南瓜蔓枯病又称“黑腐病”,是瓜类作物常见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植株的茎蔓、叶片、叶柄和瓜,致使茎蔓基部腐烂、瓜秧枯萎,植株成片死亡,特别是秋季露地栽培的南瓜发病严重。

蔓枯病主要发生在南瓜生长的中后期。茎蔓染病,多在茎基部的茎节处产生浅黄色的油渍状病斑,逐渐变成灰白色至浅红褐色的不规则坏死斑,病部常分泌有红褐色的胶状物。随病情发展,病斑转呈黑褐色,患部表面出现密生的小黑粒,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病茎干缩或纵裂,甚至组织坏死、散离、如乱麻状,病部以上茎叶枯萎。叶片染病,在叶缘形成“V”字形褐色病斑,外缘淡黄色,其上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叶柄染病,初呈水浸状腐烂,后产生许多小黑点,造成植株干缩、倒伏。果实受害,轻则形成近圆形灰白色斑,大小约5~10毫米,具褐色边缘;发病重的开始时形成不规则的褪绿或黄色圆斑,后变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进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机侵入引致湿腐,危害整个果实。蔓枯病的病部产生小黑点,病茎横切后维管束不变色,这两点可区别于枯萎病。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南瓜蔓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可在植株的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也可以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病菌以无性态分生孢子作为来年田间的初侵染源,借助气流、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从植株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在田间传播、扩散,进行再侵染。

蔓枯病的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在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平均气温18℃~25℃的条件下,最适宜蔓枯病的发生。因此,每年秋季的8月下旬,是露地栽培南瓜蔓枯病的高发期。此外,种植过密,田间郁闭,通风不好,缺肥或偏施氮肥,连作或平畦种植,雨后排水不及时,田间湿度大的情况下,都有利于蔓枯病的发生。年际间,夏、秋季雨日多、雨量大,蔓枯病发生严重。

三、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立即投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再催芽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用药量为10毫升加水150毫升,混匀后拌种3~4千克,包衣后播种。或用96%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浸种20分钟,然后再催芽播种。

2、农业防治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3年的轮作。采用深沟高畦地膜覆盖栽培,以降低土壤湿度。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和微肥,生长中后期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浇水时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做好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田间发病初期,对茎基部或全株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0%氟硅唑微乳剂2000倍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隔5~7天1次,连续交替轮换用药防治2~3次,即可控制蔓枯病的进一步发展。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